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博物馆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将馆藏文物资源所蕴含的中国故事、民族精神引入学校教育,将更好地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01
以“爱国”统整博物馆资源与德育
课程确定“文化自信”之活动目标
“六朝风物”博物馆研学活动的设计,最初源自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主题教学拓展课程资源的实践思考。
博物馆通过科学、系统的展陈体系,清晰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自然脉络。
借助生动的文物,展现国家辉煌的过往和自信的当下,成为培育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
实践中,他们逐渐认识到,博物馆研学活动理应是博物馆与学校为实现共同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功能性补偿,依托博物馆独特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他们认为,“爱家乡、爱祖国”这一课程目标与博物馆资源的相关德育价值高度契合。
即引导学生树立身份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建立国家认同,能够豪迈地说出:“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欣赏研究六朝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知道文物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欣赏、探究文物,培养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中国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增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唤起对家乡的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立下强国志向。
02
以“对话生活”活化博物馆教学
质料激发文化探究与传承
“六朝风物”博物馆研学活动属于遗址类博物馆爱国主义研学的一部分,为此,以合格讲解员作为结业标准,接受了“卷入式”实战培训。
老师们自发地走进文物丰富的人文世界,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
积极对话生活,围绕“有趣·探究·传承”之活动特质,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化遗产是过去留存在今天的碎片。
他们通过变化诠释维度,释放文物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让它们变得鲜活而立体,变得可亲且可感,让学生直观感受先人的聪明才智,为祖先而骄傲。
03
以“4S”架构博物馆学习流程
自主体悟中国故事与精神
博物馆专业人员研究和策划展览时,通常采用探究、实验、解释和展示四个阶段。
“六朝风物”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突破了学校、年级、班级限制的研学活动。
活动流程以螺旋轮的模型,阐释学生通过“链接生活、馆内参观、深度体验、反思总结”四个步骤,完成博物馆学习的原理。
其中,生活链接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之后,在深度参观环节,鼓励学生带着疑惑,借助讲解,找出相应文物;
在实践探究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这一流程的最后一个步骤——思索总结环节,主要用以呈现探究成果,学生需要解释他们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获。
这些文物告诉我们一个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智慧且极富创造精神的民族。
在研学活动中,他们注重将主动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转教为学。
这有别于以往博物馆研学活动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知学、愿学、会学。
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学习,发现、挖掘文物中所蕴含的中国故事和民族精神,在感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
04
以“思维与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夯实文化自信之思想根基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设计上,他们借鉴了认知学徒制。
但是,认知学徒制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即大多数学校无法接触各种学科的专业人员。
即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立足不同的学习环节,确定了“示范、辅导、脚手架、表达、反思、探索”等基本的教学方法;
教学情境真实性、
教学过程生成性、
学习共同体建设性、
教学序列循序渐进性。
这样的爱国教育更具思想性,充盈着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指向的将是真正的内化与认同,帮助学生夯实厚重的文化自信根基。
THEEND
图文章源自网络由九鼎文旅研学旅行研究所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