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岭南印象园
以广东与湖南交界的五岭山脉为界,五岭以南诸省,统称岭南。正是由于雄峻逶迤的五岭山脉的阻隔,岭南与岭北不仅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气候现象,就连语言和文化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气候环境差别的产生还比较容易解释,而语言和文化的差别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上流传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的俚语,使不少既想干事,也想发财的人们,纷纷涌向岭南的广州和深圳,而且都以学说粤语,会说粤语为荣,一时间,粤语成为时髦的语言,在全国广为流传。时至今日,如“搞掂”、“买单”、“炒鱿鱼”、“打工仔”、“靓女”等等粤语词汇,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主流语言,这是一个不能不让人惊奇的文化现象。
古代岭南先民的文化特征
岭南土著先民是古百越民族的一支,被称为“南越民族”。这支“南越”原著民族生活在岭南的两广(包括今越南一部)地区。而“南越”之称谓,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又称之为“南粤”。南越人主要分为三大支:一支为广东中部和北部的“南越”;一支为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瓯骆”;一支为广东西江流域、广西桂江流域的“西瓯”。
据人类学家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人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小,脸形较瘦窄,眼睛较大,鼻梁较低,颧骨凸出,皮肤较黑。今日之广西壮族、海南黎族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中原人之所以将岭南越人贬称为“南蛮”,除了文化差异的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却来自饮食方面的偏见。在《淮南子》与《史记》中,都提到南蛮吃蛇与贝壳类动物。在广东发掘的多处文化遗址的堆积层里,均发现有大量的蚬蚌蛤蚶蛳螺的遗骸。这些在汉字名称中属“虫”字部首的贝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图)岭南印象园
其实,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与食物链供应分不开的。时至今日,岭南的广东已经赢得了“什么都敢吃”的饮食文化之“美誉”。而且,岭南人的“敢吃”,也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过了五岭以北。如今,无论是蛇类还是贝壳类,都早已成了北方食肆中的席上佳馔。
说到“不洁”,时下无论南方或北方,在如今咸、淡水资源都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那些软体动物才真正地变成了“不洁”之物。但,就是这些“不洁”的动物,也仍然抵挡不住南北食客的饕餮需求。
南越王国的建立和粤语的形成
公元前年,赵陀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帜建立了南越国。
赵陀,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他虽无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但若论治理好一个国小民寡之邦,其能力却是绰绰有余的。赵陀领军南下后,一直担任龙川县令,对地方民政瞭若指掌;再加上五岭雄关就像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中原兵燹与匪患的南伸,所以,当中原战火弥漫之时,南越国在赵陀的治理下却能相安无事。其实,南越王国的疆域并不算小,它包括了今天的两广、海南全部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的一部分及越南北部。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惟南越一隅,经济昌荣,国泰民安。
据史料记载与文物发掘证实,在中原战乱连绵之时,南越国却在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这样的举措,使得落后的岭南逐渐追上或致少拉近了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距离。更难得的是,赵陀对民智开发,文化扶植,也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他治理南越国长达六十七年之久(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而这个边陲邦国总共才存在九十三年,他在位的时间就占去了三分之二还多。据记载,赵陀活了一百零一岁(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既便如此,岭南在中原人的眼中,仍旧是属乌烟瘴气、断发文身,偏远荒蛮的不毛之地。
南越国在赵陀的治理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也作为一种独特的语系开始形成,其语言特点是中原语言结合当地越族土语,属汉越文化的混合体。故而今日之粤语,是全中国保留了最多中原古汉语的声韵和字汇的语言。
(图)岭南印象园
赵陀并非纯粹赳赳武夫,而是一个除了武功外,还很有文化品味和喜欢音乐的人。在岭南的历次文物发掘中,都出土了很多乐器,从它们的音乐体系上看,基本属于中原汉乐,但也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乐器,这种南北融合的形式,正是南越统治阶层的文化取向。
当中原逐鹿完成,王朝易帜为“汉”后,对于孤悬南天的南越国,汉高祖刘邦乃审时度势,未妄动干戈。汉十一年(公元前年),汉高祖派大臣陆贾出使南越国进行册封,赵陀欣然接受了汉高祖授予的“南越王”玉玺。从此,南越国开始对汉朝岁岁进贡了。南越国虽然与大汉宗主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其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司马迁在《史记.南越列传》中,是这样记录这一段历史的:“秦已破灭,陀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故释陀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赵陀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图)岭南印象园
高祖驾崩后,吕后垂帘听政,南越国与大汉中央王朝的关系恶化。究其原因,是太后吕雉改变了先帝刘邦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贩卖铁器农具和马牛给南越国,即使卖出牲畜,也只能卖公不卖母,使牛马等牲畜在南越国无法繁殖。赵陀三次派使者赴长安上奏,均被扣留。吕后不仅派人挖掉了赵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坟,还杀尽了留在中原的赵氏宗族男丁。由是,南越国叛汉自立,赵陀去王称帝。但,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很久,吕雉死后,汉文帝重修赵氏祖坟,恢复赵氏宗祠,再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赵陀遂自动废除帝号,再度称臣。
至汉武帝时,赵陀已故,南越王位已传致第三代南越王赵胡手中。此时,闽越王(即东越)兴兵击南越境,汉天子在赵胡的请求下兴兵讨闽越,闽越投降,南越边境遂靖。而后,赵胡又传南越王位于孙赵兴代立。此时,南越国发生内乱,王室宗族与越族士宦发生了冲突,越族士宦拥立越族王妃所生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汉元鼎五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和楼船将军发大军分路南下讨伐平乱,战争历时一年,由赵陀建立的南越国终于在立国九十三年,传五世后,在自己内乱的引导下走向了灭亡。
尽管南越国亡于内乱,但在南越王得国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真正的岭南文化已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自西汉以后,“越族”这一族群名称是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为“粤”字所取代。但,由南越国衍生出来的独特文化和语言,却被永久的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南越国的开国之君-赵陀的不可磨灭之功绩。
(本文略有删改)
*作者:肖锡光,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