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葫芦文化对人类的贡献粉丝领礼

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29059.html

新年就要到了,感谢这一年来各位朋友的   

葫芦分布极广,在植物驯化史上名列前茅,几乎遍于全世界。它的祖先种究竟是什么,出现在哪里,迄今都还不很清楚。尽管葫芦的遗存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出土,但有关的文献记载却以我国为最多。各地都有栽培,《诗经》中就有不少葫芦作为食物的记载,《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采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描述了将葫芦叶采下烹调成美味招待客人的情景。《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写的是葫芦作为食物的情况。《小雅?南有嘉宾》:“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大雅?生民》:“麻麦蒙蒙,瓜瓞唪唪。”都描述了一派葫芦丰收的景象。《三字经》中言:“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葫芦也就是原先的匏,作为乐器,皆排八音之先。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制作的葫芦丝,葫芦萧,音质优雅,余味无穷。东汉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形成以后,也与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道家的常用道具,以至后来葫芦衍变为神仙之境的代名词,连仕途不得志或科举失意的文人都以身系葫芦而示清高。道家把理想的仙境称为“壶天”。笃信道教并身体力行的大诗人李白《飞途归石门旧居》诗云:“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自有日月天”。道家所津津乐道的海上仙山也是“形如壶器”。因此,葫芦成为仙风道骨道士的法宝灵物。八仙中的张果老云游时将葫芦拴在腰际,须臾不离。铁拐李身背葫芦,手拄铁拐,足迹四方,用葫芦中的灵丹妙药救世济民。宋初道家陈抟老祖终年将“大瓢挂壁上”。传说太上老君出门,手中拄的是系着葫芦的龙头拐杖。这些描写都表明,在当时,葫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葫芦中的子洁白整齐,古人称做“瓠犀”或“瓠栖”,用来比喻美人的牙齿。《诗经?卫风?硕人》:“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正是中国古典古典美人的典型。《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小说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把葫芦描绘成力量,喻为神的化身。一些民间传说中,也把葫芦与人类诞生、繁衍结合起来。葫芦也是剪纸和年画,甚至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但一般是表达葫芦的神奇,传达一种吉祥观念,认为葫芦有祈祥纳福的作用,能够给人带来吉祥平安。王世襄《中国葫芦》称:“予曾见小葫芦与珍珠、珊瑚、象牙须梳同缀成串,佩老人襟际。其天生丽质视珠牙诸珍实不相让。”有的故事传说以我国为最早,汉高祖刘邦的属下张苍犯了法要被斩首,当他在刑场上解下衣服,伏在刑具上等着斩首时,王陵看见他身材高大,“肥白如瓠”爱惜他是一介“美士”,乃请求刘邦赦免他,刘邦得天下后,张苍官做到宰相,竟活了多岁。

  

更重要的是有关这种作物的品种资源和栽培经验以我国最为丰富。学者推测葫芦不是起源于一个地区,而是起源于若干地区,中国就是葫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葫芦古代称为匏、瓠、壶,后来又称为壶卢、肩蒲、匏瓠、胡卢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出现了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其称谓与书写仅汉字楷体不下50种,与先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葫芦和葫芦种子。它最初作为一种食用蔬菜。而并蒂骈生葫芦更为难得,一大一小者已很稀有,同样大小如同孪生一般的并蒂葫芦就更为稀少和珍贵。上述天然葫芦,天生丽质,无须修饰便是妙趣横生的艺术佳品,中国佛教、道教的故事中,不论是南极仙翁或者是八仙李铁拐等各路神仙,仙游时都一律随身携带着葫芦瓶儿这一宝器。若与琴棋书画相映,便会满堂生辉。葫芦在中国神话小说、童话、故事中,往往是具有超自然力量,它神通广大,可以呼风唤雨,里面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葫芦首先是作为一种食物进入人们的生活的。在以原始经济时代,采集瓜,挖掘块根植物,是人们生存的主要来源。古代文献最早提到葫芦时,也首先注意到了它的食用价值。《管子?立政》里说:“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家之富也。”从中看出古代将家畜,葫芦,水果视为国家贫富的标志;汉代时人们已经将瓠制成脯,当作干粮储备,并且千方百计提高它的产量。可见葫芦在食物中的重要性。葫芦的吃法很多也多种多样,既可配以荤食烧汤,又可以素食做菜,做饺子,包子馅,既能腌制,也能干晒做成葫芦干收藏起来,留到冬日做成荤菜。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山家清供》载:蒸食可“除一切烦恼思想,久而自然神清气爽”。葫芦虽算不上什么高级菜蔬,但经过晒制的葫芦干,却是有其独特的风味,备受欢迎的。《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平儿对刘姥姥说:“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种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其实,葫芦干菜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不止中国人爱吃,连外国人也想尝尝葫芦干的味道。如今山东省青州市专有葫芦干出口,远销国外。另外还有一些不是以葫芦为原料,却以葫芦为名的食品。如西安的风味小吃“葫芦头”、属北京菜的“蜜汁葫芦”或小吃“冰糖葫芦”属江苏菜的“葫芦虾蟹”等。虽说不是以葫芦为原料,但里面却也蕴含着浓郁的葫芦文化精髓,别有一番情调在里面。

 

 我国古代以葫芦为水瓢,在《庄子?逍遥游》中写道:“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这虽然是个寓言,但也反应出葫芦被当作容器和水瓢的两种重要用途。至今在农村用它来舀水、挖面、盛东西很普遍,而在水缸旁必配水瓢,农村妇女做饭,都以“添几瓢水计算多少”。古人喜喝酒,酒器的名目繁多,葫芦便很自然地被加工成酒杯。《诗经》中“匏”就是指的这种葫芦酒杯。大葫芦则是用来装酒,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酒葫芦”。这在一些影视作品里经常可以见到。旧时北京流行水烟袋,又称葫芦烟袋,就是以葫芦制成的。鼻烟壶在中国和阿拉伯诸国都流行,多以细腰葫芦为之。清宫保存一种人工栽培,压制的葫芦烟壶,有扁壶,圆壶,方壶多种,其上还有花草,人物动物等形象。后来多以玻璃仿效之。常言说“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最初可能仅仅因为它是现成的容器不需要什么加工。但仔细推究起来,用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效果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从古代典籍中看,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扛着锄头去采药,锄必挂一个药葫芦。古代道家多行医者都身佩药葫芦。古时商店多以葫芦为招牌,幌子,其中有几种:一种为酒店,《北京风俗图谱》中的义丰号志酒店门前就坐立一个俨大的细腰葫芦。一种为药店,如过去北京大方号老醋坊,门前也挂一葫芦幌子。后来人们因此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有“悬壶济世”之说。一种是鼻烟店,多挂红,绿色两个葫芦。葫芦是天然密封物,它成熟时密度很小,且轻巧结实,它在水中的浮力很大,所以很早就成为人类的渡水工具。从文献上看,葫芦在先秦时期首先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这种工具被称作葫芦舟,又称腰舟。做葫芦舟的这种葫芦,是有柄的圆型葫芦,每个很大,小者高为40厘米,大者高至60厘米,腹径一般在30至50厘米之间,通常将顶端削去,留一开口,讲究的还要安置一盖,并在葫芦周身套编若干藤条,其作用有二:一是保护葫芦不受碰撞,二是便于在水中抱握。现在山西省的南部也有人将葫芦搭成船渡河。台湾高山族则有骑葫芦过海的壮举。腰舟作为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还被很多民族放入到神话传说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古时葫芦甚至可以加工制作成火器,在战争中使用。古代有一种“冲阵火葫芦”,实际上就是原始的火枪或“火箭发射筒”。史载入药以苦葫芦为主:藤蔓、卷须、叶、花、果瓤及膜、种仁、干壳等甚至用旧的破瓢片,概有性能、效用和单方或配方记载。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收入已达30种以上,其所辑最为中医药界看重。

  

葫芦它是食物、器物和神物。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能出于对这种植物极端推崇的缘故,古人甚至认为人类也由它发源而来。闻一多先生作过考证,指出:“在中国的西南诸少数民族中,乃至域外,东及台湾,西及越南与印度中部,都流传着一种兄妹配偶型的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而“葫芦则正做了人造故事的核心。他还从文字和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证出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女娲二名称实际由葫芦演化而来”。这是因为前者的语音与“匏”通,而后者的“娲”在古代读作瓜。因此他认为:“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时至现代,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许多成员的先民都曾崇拜过葫芦。如汉、彝、怒、白、哈尼、纳西、拉枯、僳僳、阿昌、景颇、基诺、苗、瑶、畲、黎、水、侗、壮、傣、布依、高山、仡佬、德昂等族氏图腾都有关各民族出自葫芦的传说。尽管这些传说的情节不尽相同,但都说葫芦是各族共同的母体。这种对葫芦的崇拜,越古越浓。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突出的实例,直到今天,云南楚雄彝州南华县属哀牢山区摩哈直彝村,还有少数彝族仍把葫芦当作祖先的化身来供奉。而滇西的佤族还把被称为“司岗里”的特定洞穴当作人类的发源地,“司岗里”音译的意思也就是葫芦。象征着繁育人类的子宫和母体的生殖力。且葫芦籽粒多,象征“人畜兴旺,五谷丰收”、“子孙蕃衍,绵延不绝”、“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葫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不可小视的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其形状不但优美,而且线条柔和圆润,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葫芦,其称之为“顶梁”,据说有此措施后,居家比较平安顺利;较讲究的民众,则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在台湾的乡间,流传一句谚语:“厝内一粒瓠,家风才会富”,意思是说,在家里摆放一个葫芦,才会聚财、福临、富有。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拉祜人把葫芦籽钉在小孩的衣领上以保佑孩子平安生长;姑娘和少妇则喜欢在领口、袖口、统裙边锈上葫芦花纹以示幸福吉祥;葫芦花洁白无瑕,象征着爱情的纯洁、痴情。一些民族的小伙子也常在三弦和赠给姑娘的信物筒上,雕刻葫芦图案,象征爱情像葫芦花一样洁白、纯净。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因此摆放一只在床头,以期偿其所愿,永保全家幸福安康,由自然物视为吉器即吉祥物,正是早期居民的经验与创造,葫芦获得了“文化”属性的寓意象征,开始成为文化载体、文化事象。葫芦带给了人类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享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吉祥物过去与现在的稳固地位的展示,重叠的两个圆球型串连起来代表融通的精神,可以和人的精神相契吻合,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所以中国人喜欢随身携带。葫芦可以说是东方造形美的极至。葫芦因谐音福、禄,葫芦笙即成了许多民族的吉祥乐器。借寓意合卺如《婚义》所讲:“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一对新人各以一系红绳之半瓢交杯对饮,后合二半瓢为一体,用红绳系牢成为婚礼上最重要的仪式,寓意不言而明。葫芦多种多样造型超越吉祥图谱,是中华吉祥文化历史的积累和重要部分,为建筑、装潢、雕塑、绘画、刺绣、剪纸、道具等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需要的构思与设计提供无限参照空间。如猴子上葫芦意为从此见者一家代代封侯,葫芦金刚、葫芦兄妹是正义与神通的化身等。这道理和中国的建筑雕饰或画中,借蝙蝠以表示福气是一样的。送葫芦也是我国民俗活动的重要事项,《清稗类钞?迷信类?食瓜求子》条记载:“中秋夕,徽州有送瓜之俗,凡娶妇而数年不育者,则亲友必有送瓜之举”。旧时道观及佛庙多以葫芦宝顶作为镇寺庙之灵宝。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比较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特殊思维方式的民族,象征主义就是这种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和标志。加之葫芦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

想了解更多的葫芦文化,请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z/12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