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学效应,陶冶情操功利遁消
宜兴紫砂集生活美与艺术美于一体,苏东坡及其东坡书院在宜兴的出现,使得紫砂既是生活中的饮茶器皿,又是艺术领域里的观赏器具的概论,由此从江南一隅开始走向了全国。作为诗人、书画家的苏东坡于宋建中靖国元年告老辞官,到宜兴买田筑东坡书院,他嗜迷饮茶,有《煎茶歌》为证,其美学效应当是不可估量的。与苏东坡同时代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寄茶诗》中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瑕玉”。其中的“紫泥”、“砂罂”所指是否为紫砂的推论,终被年宜兴丁山羊角山开掘的紫砂北宋窑址,从中出土的许多残器,经拼接整理依稀显露出北宋紫砂的雏形时,得到了印证。
由此可见,苏东坡和东坡书院出现,紫砂无论实用或是把玩,从那时起都予人、予生活空间极大的美学影响。同时还影响到了紫砂壶艺的名称美学,在紫砂壶艺的以名命壶过程中,民间流传的“东坡提梁壶”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宜兴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此。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地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更有金沙泉好水,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唯感一样东西美中不足,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于是他亲自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了一把大茶壶。遂就有了“东坡提梁壶”。现存苏东坡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直可与这一传说互为呼应。
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滋养,现在在宜兴紫砂文化名称美学中,除了以“人”名壶外,更有了以“数”名壶、以“事”名壶、以“款”名壶等多种方式,但历史最悠久的还是从苏东坡和东坡书院影响下的以“人”名壶流传有序。东坡提梁壶后,既有供春壶、曼生壶、大亨壶,现代更有景舟壶。这样紫砂名称美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充足的精神血脉。拥有着行业共识、社会认同及共同的精神享受。紫砂壶艺的名称和命名,它作为紫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紫砂艺人和业界的高度重视。一把有着美学意义的好壶再配以好名,不但可以流芳百世,而且对于陶冶人们的情操,加强人文修养,提升器物的艺术内涵,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而在苏东坡和东坡书院的玉成之下,可谓陶冶情操功利遁消。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