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因此,改革引领的产业应当是存在大量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质量都有益的朝阳产业,同时也应当是存在较高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现代产业。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产业自然成为较为理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导产业。
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资额不断提升。年,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亿元,比年增长22.0%。分行业看,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吸纳投资比上年增长77.0%;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是文化休闲服务业,吸纳投资亿元。同时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也不断增长,截至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万人,比上年增长6.0%。总体来看,资金和人员的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可以预测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几年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文化产品的发展也呈现出沿产业链上下延伸的态势。如旅游、电影等文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合开发文化衍生品,娱乐业与文化产品生产者联合扩大IP效应等,都体现出文化产业对各行业的联合作用。产业链的密切联合,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前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体现了文化产业在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上的强大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一在创新,二在供需对接。从十三五规划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产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能源和基础就是创新能力,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相一致。因此,文化产业对企业创造力的激发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文化产业在塑造社会创新风气和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利用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的撬动作用,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将资源从过剩的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入待发展的产业中,以实现供需平衡。这种平衡的新经济结构,需要放下原有的一味扩大供给的思维,树立匹配理念,实现高端产品的有效供应,跟上消费者品位升级的速度。在这一点上,文化的加入可以帮助一些落后产业焕发新生命,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催生以文化为核心的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融合作用使得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共同合作,打破二、三产业界限,通过融入文化底蕴的高端制造业、定制产业提升传统制造业,使得第二产业服务性质增强,获得趋向第三产业的高创意、高附加值。
总的来说,综合了创造性和产业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对存量改革起到了三方面作用。
一是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体现出原创性、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重复性产品供给过剩的现象。在我国文化产品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基础上,如何提升供应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及精神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减少低质量文化产品,将资源、创造力聚焦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上来,将对我国非物质消费市场的供求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通过社会创新氛围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帮助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促进落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规模变得更大,产业结构的水平也得到提升。经济发展的规律显示,哪个产业创新意识更活跃,该产业的更新换代就会更迅速,产业供给也就会与消费者需求更适应,产业就越不容易被淘汰。因此,文化产业创新属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发掘新产业,更在于使老产业脱胎换骨,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通过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文化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其融合性能将人力、资源、技术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全产业链经济效益和供给质量的提升;将帮助大量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化和同质化的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制造产业向微笑曲线价值链两侧移动。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对现有产业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升级有重要意义。
在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经济的改革更需要文化的助力。文化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而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必须发挥好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功能和力量。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倡导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希望能将文化渗透在经济社会中去,赋予产品和服务以文化的内核,使经济社会具有文化活力和价值,从而实现产品供给既能引领时尚、又能亲和大众的目的。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内在支撑。最后,文化产业发展可助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通过文化自信树立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鼓舞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业。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