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个面目可憎,衣衫褴褛的人咒骂着,从盖茨比身边走过。盖茨比的嘴角依然带着迷人的微笑——即使两个人的一生殊途同归。
/1/
通过自然进化产生的人性积淀,大体上拗不过人类自己塑造的虚拟现实对自身文化的养成。由此产生诸多不同的文化,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演绎着各自的荒诞戏剧。
皈依绿教之前,柏柏尔人整天拿着十字架晃悠。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同,但仅从他们处死牛羊方式的细微改变,就可以知道,不同的信仰,塑造出的文化框架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群体对待某件事情的方式,总能折射出其背后的哲学根基。
/2/
关于健身,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大意是说美国人和中国人对于肌肉发达的健身者的不同态度。
美国人看到肌肉男,首先脑海里出现的是这样的概念:第一,此人比较有能力;第二,此人比较懂得自我训练;第三,此人拥有顽强的品格意志。
在中国,人们看到肌肉男首先会想到:第一,这人肯定吃药打激素!第二,衣服都不好买,练那么大就是装逼用的!第三,让我吃三个月蛋白粉我也可以!
别急着反驳——老徐想说,写这个段子的人,虽然不一定是肌肉人,起码是一个有过健身经历并且对人类心理底层有所钻研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这段子表面上看起来激进,实际上折射出了其中的反方身处的文化核心——自卑文化,以及这种文化背后的哲学起源。
/3/
人遇到某件事,都会产生某种反应。这个反应的数据库,就是我们大脑里的存货——经验。这个反应产生什么样的能量,在于我们思维的边界——价值观。
这个过程的内在机制就像我们用浏览器上网,输入的信息会经过触达服务器,抓取匹配的信息再反馈到浏览器,让我们看到某种结果。输入的信息不同,最终反馈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如果服务器上没有某个数据,反馈回来的就会是。
我们身边总会闪现这样的人:当遇到比自身强大或者先进的人和事物,第一反应是否定后者客观上的合理性,进而强化自身的存在感。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合理的自我保护。但对于一个群体的进化来讲,这恰是一种消极的能量。
自卑演化到极致,就是自大。而自卑的起源,客观上是由于自身环境的某种不足,使人在心理的比较上有很大的落差,同时不具备完整的价值观——自我意识没有真正觉醒。由此又造成主观上的不能自我救助,进而逐渐形成了软弱的人格特质。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认同“生性软弱”这个词的原因。
阿德勒把自卑称为一种“情结”,因为自卑本身是一柄双刃剑,通过主观层面的改造是可以产生积极能量的。老徐把自卑上升到文化层面,是因为阿德勒的角度是从个体出发;而老徐是从群体角度出发,最终追求个体的解决方案。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也写道——当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即便如此,个人意志可以强大到何种存在,继而反过来影响群体意志,也有实际的例子,比如:某个极具艺术天赋,在政治领域有“杰出”造诣的奥地利人。有意思的是,此人在某种层面上,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
这说明即使那80%的人会被拉低智商,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完全觉醒,即便身处群体,起码,可以保持清醒!
/4/
老徐承认审美之不同的客观存在,因为审美的背后是文化背景,而文化产生的根基是哲学立意的差别。然而用审美不同来作为掩饰自卑的遮羞布,是极其可悲的一种行为。
前几日与朋友闲聊,聊到关于对某种汽车的情怀这个话题。一个人的某种情怀,可以说是一种个人存在感的载体。老徐喜欢大排量,有澎湃感的老式汽车,但我不可能否定特斯拉才是未来的趋势。
作为一个中国人,老徐深感自豪——这与政治无关,只因文明的深度。
健身本来只是一种途径——正如自由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
如果有一天,健身真正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即使它最终难逃变成一种群体意志,起码,对一个民族的客观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
至少,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让自卑从“文化”回归到“情结”。
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