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发现地为反山良渚文化墓葬12号墓,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被誉为“琮王”。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
玉琮上的兽面
玉琮纹饰解析
玉琮四角分别装饰有兽面纹。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每一幅图案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浅浮雕和阴刻细线两种技法相结合雕琢而成。在分为两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另外,在兽面纹的两侧各雕刻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整体纹饰中大量填充卷云纹、直线、弧线,刻画及其繁缛细致。
今天,就良渚文化的各类物件,如:琮、钺、冠形器等等常见物件上出现的兽面纹,此良渚文化常见图腾形象,展开和大家的讨论和猜想,此兽面究竟具体为何物,和大家进行探讨以共研共进。
笔者认为,此兽面应为中华传统龙文化崇拜中龙的抽象形象。何以得出此结论,还请大家回顾之前的两篇一周一研内容:
1,红山文化“玉猪龙”实为“龙胎”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