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文化发展前景的探讨与展望

关于我县文化发展前景

的探讨与展望

(作者:刘观锦)

我县文化事业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各相关部门努力协调、积极配合、主动作为,文化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为今后文化事业的深层推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推进,加快了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几次重要讲话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动力支撑。我们应当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全方位、多渠道整体推进。把文化事业推向更高的高度,展示出平定文化事业繁花似锦、灿烂辉煌的风采。

我县文化事业的整体推进首先要找准切入点,明确主攻方向,全方位推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头并进,齐抓共管的新格局。我个人认为,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硬功夫: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平定古州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先辈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谱写出一曲曲壮歌,老祖宗留下很多珍贵的遗产,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作为后人,完全有责任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使之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时任县文化局局长的李守珍同志,主抓了三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办了一件大好事,很多失落在民间的故事、笑话、民间谚语等保留了下来。最近听说平定县有关部门有意将此项工作延续,不知进展如何。我认为,此项工作应列出一个时间表,精心细致地做好安排落实,扩大征集范围。前几年,我从《山西日报》上了解到,本省民歌多达两千多首,每个县都有民歌,平定民歌有多少?有没有即将失传的?民歌征集和其它整理一样,带有抢救性质,如不抓紧进行,很有可能永远失传,因为现在七八十岁以上的记忆力较好的文化人少之又少,这些人不在了你又找谁征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通过打造民歌文化品牌拉动经济发展已经有不少先例。左权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出了个名人刘改渔,毫不夸张地说,左权民歌成了山西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在全国民歌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今年年初全国举办的民歌大会可以看出,山西推出的民歌就是原汁原味的左权民歌,你看反响有多大。再说咱们邻近的昔阳县,出了一个农民作曲家史掌元,他的代表作《唱得幸福落满坡》多好听!他一生创作了不少好歌,前些年,在时任中宣部部长的亲自过问和关怀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为其免费出了全集。在全国十七次党代会期间,《唱得幸福落满坡》在人民大会堂播放,中央电视台为这位八十岁的老人举办了作品演唱会,昔阳县也跟着火了。相比较而言,平定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够好。打造本地的文化品牌,是有战略眼光的远见作为,丧失机遇就赶不上了。几年前,时任县文联主席的翟志洋,组织若干人创作了若干首本乡本土的歌,组织平定有名气的人演唱,保存下有价值的资料,总算为平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应该将过去散落在民间的平定民歌进行整理加工,组织专人演唱,刻成光碟保留,让平定民歌走出娘子关,走出山西。还有平定文化馆推出的重头戏武迓鼓,在全国都获了大奖,给平定人争了光,展示出平定人的风采。另外,能否将八音会的内容挖掘整理出来,这方面的内容是否保留下来了?如没有就尽快补上。过去我们村的八音会就挺出名,现在已经失传了,据我了解,谷头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一支八音会的队伍,现在是否还有就不得而知了。

郗富根老先生是阳泉评说的创始人,他一生创作演出的评说据说有两千多段,我县文化部门是否已将他的评说收集整理出来了?如没有就应当及时尽快补齐,散落在民间的想办法收集,并为其出专集。阳泉的评说艺术家郑亚克就有郗老先生较完整的作品内容。从上世纪解放前后到现在,影响较大的快板剧很多,也应该加以整理。组织专人下农村、城镇搜集,再不整理就失传了,流失了太可惜了。

还有就是从古到今,平定历史上的名人有多少?有影响的名人有多少?平定的地名考究进展如何?平定的古建筑、民居、民宅、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本地特产、亟待开发和已经开发的旅游胜地等等,有没有较完整的资料?要想充实完善,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珍品汇集成册,也是文化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二、影视文化的制作与繁荣

影视文化的制作与繁荣:回头看,我县的影视文化进展步伐不大,近些年来有影响的影视剧太少了,主管领导在资金投入上举棋不定,生怕溅了水泡。其实影视文化运作得好,肯定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思路决定出路,祁县一部《乔家大院》多好!一部电视剧让当地的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旅游业搭上影视剧快车,财源滚滚而来。几年前,盂县的《赵氏孤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藏山因一部电影名气远扬,旅游业能不火吗?再看我们平定,拿出的重头戏有多少?小时候听人说,长影拍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在我县娘子关取过景,我县还组织群众演员参与了拍摄。在我印象中,还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冯富国和李守珍创作了六集电视剧《平定起义》。以后又有了部《社火》,据说山西电影制片厂拍了部有关石评梅的电影叫《情归陶然亭》,可能反响不大,我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前几年山西一家影视制作部门推出了电影《伏击》,据市文联领导说不太理想。

其实,我县搞影视剧创作的人并不少,作品的质量并不差,现已八十多岁的孙祥栋老先生,已出版了反映窦瑸一生辉煌岁月的长篇章回小说《提督军门窦大人》,共一百零八回。北京一家影视公司有意合作,只是剧本创作不到位,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县领导不重视。这么大的题材靠一个老人什么时候能完成?县领导是否应该关心过问一下,做些实实在在的事。真要把窦瑸这部电视剧打造好,在国内外就有了巨大的影响力。除了推出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外,还能通过影视渠道的传播方式,将平定民间的传统文化活动、当地土特产、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推向世界,那是多么好的好事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任县委书记的“社会主义实干家”李锁寿,干了一件造福千秋后代的大事——娘子关提水工程。二O一三年初,北影的王志敏和我联系,想搞部电视剧,我也曾向县里领导反映,但没有回音。

我靠自己四十年的辛勤努力,在不被家人理解和社会支持下孤军奋斗,完成了十七部电影文学剧本并有其它七部影视剧创作。我非常自信的认为,我的不少作品已经基本具备拍摄要求,只是没人过问。影视创作要想打翻身仗,必须主动作为,有人抓有人管,真抓实干,用几年时间抓出成效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有的剧本具有时效限制,再好的作品一旦时间一长,就没有拍摄价值。有些事是等不得的。

影视创作真的有利可图,有许多条路可走,小成本制作的微电影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有个吉县,据说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小县。前几年就搞了一村一部微电影,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用身边人演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多好啊!别人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说到底一句话,就看你有没有决心,想不想干。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我都六十多岁的人啦,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之下,仍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为什么?我就相信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志,美好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三、文学创作的鼓励和扶持

前些年,我县文学创作取得丰硕成果,近些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创作举步维艰,写作的人越来越少了,老的上不了马,后续队伍跟不上,辛辛苦苦几十年,看不到希望,我们图了啥?就拿我来说,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四十年,积累了七十多万字的作品,对我来说太难了,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十多年了出不了一本书,没有人给我句鼓励的话,更别说实实在在的扶持。繁荣文学创作不应是一句空话,我们怎么办?应对措施有那些?难道要等我死了以后把这些作品带到棺材里,我不止一次找过市、县领导及有关部门,没有一家一个部门开绿灯,一大堆理由塞给你,让你灰心丧气出门。我就想不通,我怎么这么倒霉,难道就命该如此?我只是个贫困交加的农民,没有多余的资金办自己的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迫不得已才求助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其实,扶持文学创作办法很多,政府部门不用以没钱来做挡箭牌,主要看你是否真的关心支持文学创作,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用真情暖人心。如果大家都守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扶持文学创作的钱有的是。再说,可以争取其它方面的资金支持,据我了解,中国作协、省作协每年都有扶持文学创作的资金,有一年,扶持资金给了盂县的农民作家杨志忠,还有一年给了阳泉的小岸。就在那年,我也根据市文联的安排填了申报表,命运又一次捉弄了我,干什么事都不顺,好事多磨吧。我觉得,咱们县应该主动出击,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办自己的事。事在人为,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我在去年曾向县领导提出,设立文化发展基金会,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从各方面筹集回来的钱专项管理,专款专用,把钱用在刀刃上,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对文学创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应当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振兴平定经济做贡献。

四、群众文化的丰富和活跃

针对群众文化自身的特点,本着群众文化群众办,办好文化为人民的原则,把基础打好,面向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热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作为县文化部门的工作职责要求,应该是用好骨干、建立队伍、发现典型、推广经验、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首先,县文化馆作为主管部门,应该转变作风,工作中心下移,面向基层,身体力行,选几个基础好的点,让工作人员深入城镇乡村包点,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发现和培养文艺骨干,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歌舞节目的演出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和强身健体相结合,充分利用广场,农家院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打造新亮点、体现新优势,把欢乐带给群众,让农家百姓活的快乐,活的开心,通过广泛参与,从切身体会中,真正感受到新时代的新气息。同时,应该把当地有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有的取之民间的素材,经过加工完善,可以现场编排,组织当地群众演出。好的作品可以向县文化馆主办的《群文空间》及其它刊物刊登。作品质量要求不必太高,不要求全责备,只要主题好,既使作品有些陈旧也无所谓,不就是农民吗,他能把基本成型的快板剧、评说拿出来就不错了,登还是要登。《群文空间》应该向百姓倾斜,多出百姓自己的作品,评说、快板、民间故事、笑话,应该是《群文空间》作品来源的主要渠道。

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在城镇社区,这些地方的工作容易开展,他们中的群体大都是离退休的干部,教师和工人,素质好,不保守,开放意识强,很容易组织,善于从他们中间发现人才,精心组织,把他们内在的潜力挖掘出来,群策群力,通过城镇社区这块主阵地,点燃燎原之火,让群众文化活动向纵深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要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善于发现当地的文艺人才,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给他们必要的资金鼓励,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依靠文艺骨干做专业辅导,就能把全局的文化活动火起来,一方面解决了单位部门人员紧缺的现实问题,又使散落在民间的文化人有了用武之地。我注意观察,各地确实有些文化层次和专业水平挺高的人,他们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中坚人物。前几天我在评梅广场看到,有一个年岁不小的老人,组织大型秧歌和指挥打鼓非常专业,也非常在行,一个人指挥百十人的秧歌舞,非常了不起,我也情不自禁的加入到他们的锣鼓队里,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把这些热心人充分利用起来,群众文化活动就有了新的起色。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要在点上下功夫,下硬功夫,点上的工作做扎实了,可以向面上推广,以点带面,全面开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各种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整合资源,建立激励机制

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动力支撑来保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关心,给他们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鼓励他们安心创作,让热心于文化事业的人感到有干头,有信心,出了力能得到回报,安心工作,做出成效来。有针对性的扶持坚持文学创作的业余作者。尤其是对那些在文学创作和其它创作中有突出贡献的辛勤劳动者,理所应当给予重奖。对重点文学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必要时组织专人审核把关,召开座谈会进行学术交流研究。搞好各类培训,建立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资料档案库,把过去几十年到现在有价值的作品系统的整理完善,保存下来,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就晚了,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是关键环节。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责任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制定近期及长远规划,思想认识到位,从各方面都打开通道,真正关心过问,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攻坚克难,用几年时间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文化事业肯定会有突破性进展。这里有一个观念认识问题,不要把文化事业看成是一种负担,过去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我们的思想认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时代,文化事业本身就是生产力,是软实力,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推手。只要思想认识到位,整合资源,广纳人才,充分发挥优势,集中力量攻坚,文化事业一定能有大的飞跃。

图中左为作者

探寻古州文脉筑梦平定文化开放的古州翰林书院欢迎您!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s/13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