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相当发达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分布地域辽阔,曾经延续达年左右。其分布中心地区是渭河、汾河、洛河等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地区,北可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至鄂西北,东及豫东,西达甘、青两省。仰韶文化彩陶经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距今约年—年左右。
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博士首次发现仰韶遗址,并于年进行正式发掘,成为我国田野考古学开始起步的标志。不仅我国远古彩陶被世人发现,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还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着中华文化的前身——中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各地仰韶文化呈现出了不同的差异,目前考古学界对分型和分期的意见尚未完全统一,学术界主要意见有:
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期为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以半坡类型为典型代表。二期为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以史家类型和后岗类型为典型代表。三期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以庙底沟类型为典型代表。四期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以西王村、秦王寨和大河村类型为典型代表。
由于仰韶文化历经大约年的漫长历史,目前甘青地区学术界又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虽然学术界将彩陶分为八个类型,如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后岗类型、大司空类型、下王岗类型、石岭下类型等。对仰韶文化彩陶的分型,作者根据在甘青地区民间收藏界的认可认为:仰韶早期以半坡类型为代表,仰韶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仰韶晚期以石岭下类型为代表。
甘青地区的仰韶早期文化是晚于老官台·大地湾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特征。在青海地区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仰韶早期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遗存,而在甘肃东部地区已有多处发现。
1、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彩陶
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漳河东岸的半坡村而得名。其年代经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最早的为公元前年(或公元前年)左右。甘肃地区从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和天水师赵村、西山坪等遗址发现的彩陶,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距今年—年±年—年,其年代距今约为六、七千年,均为半坡类型,甘肃地区仰韶早期文化大约历经三千年之久。
半坡类型陶器最富有特征的有圆底钵和盆、葫芦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大口尖底罐、葫芦形平底瓶等,还有折腹罐和鼓腹小平底瓮等陶器。由于半坡类型彩陶是人类告别制陶技术的童年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时期制作的,时间跨越有近千年之久。远古先民的制陶艺术创造力较老官台·大地湾文化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在制陶数量、质量和图案彩绘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时期彩陶比例已占陶器总数1/3,饰有彩纹的陶器均为细泥红陶,从原料选择、塑造器型、装饰图案以及火候掌握等整套生产过程都相当好,成为当时社会的高科技成熟技术。纹饰绝大部分为黑色,红陶黑彩给人以鲜艳夺目、沉着厚重的视觉感受。少数为紫红色或深褐色彩,个别为红彩。绘彩部位主要集中在陶器的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钵的口沿部,在陶器的显要位置绘彩。
绘彩花纹以几何形图案为主,其次为人物和动物形花纹。构图元素以圆点、直线和少量弧线为主,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是半坡类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几何形纹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三角纹和圆点纹,其中有直边三角纹和弧边三角纹及圆点纹,是半坡类型彩陶最常见的母题花纹。动物纹常见的有鱼纹、鱼蛙纹、变形鱼纹和兽面纹或变形猪面纹等,以极具特色的鱼纹或变形鱼纹最为常见。
夹砂红陶,口部短矮,微弧,细颈,溜肩深腹,底收为圆锥状,腹中部有对称环耳。器壁厚实,中上腹饰粗绳纹。这是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特有的典型汲水器,空瓶平卧于水中汲水,注满后陶瓶会自动竖立起来,非常符合力学原理。该尖底瓶造型别致而美观,虽然无彩,却是先民实用性很强的陶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仰韶早期的制陶方法已处于模制向手制加慢轮修整的过渡时期,许多陶器已逐渐开始利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后慢轮旋转的修整制法。由于这一时期为母系社会,妇女占有统治地位,彩陶制作属于当时的高科技工作也由女性掌握。专门生产彩陶的专业化陶女,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执着和爱美天性,促使彩陶进入以后的迅猛发展阶段。
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精彩回顾乳腺分论坛+新生儿分论坛
“百年传承翘首以盼,妇产之光熠熠生辉”——红房子论坛暨第四届复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盛大召开
体感音乐治疗对PCOS患者试管婴儿治疗结局具有积极作用
贺红英教授专访:妇科微创技术在肿瘤复发与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问题探讨
冯力民教授:宫腔镜检查(胚物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