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林杰研究生师门组织文化类型与

作者简介:林杰,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组织理论、大学教师发展研究。

晁亚群,博士研究生,从事大学教师发展研究。

引用本文:林杰,晁亚群.研究生师门组织文化类型与特征的混合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13(6):35-44.

摘要: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导师制,并由此形成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组织。师门通常具有多重目标、多种活动,充满自由交往与情感交流,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织形态。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师门主要存在四种组织文化类型,分别为散养式师门、部落式师门、家庭式师门以及科层式师门;各种类型的师门组织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对研究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中,家庭式与部落式师门更接近良性的组织文化,散养式与科层式师门组织文化则有待改进。良性师门组织文化的建设需要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导师应该反思并调整自身领导风格与深层价值观,必要时寻求教师发展中心的帮助,领导良性师门组织文化的建设;研究生也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为改进师门组织文化提出建议并付诸行动。

关键词:研究生;师门;组织文化;师生关系;混合研究

一、引言

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导师制,并由此形成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组织。师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织形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出现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异化问题,师生之间表现为行政管理关系、利益关系或雇佣关系等。导致师生关系异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生均教育资源的不足、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疏离、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等;师门组织文化与师生价值目标、利益诉求之间的矛盾则是师生关系异化的主要内部原因。组织文化通常通过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领导风格、语言和符号、日常程序和成功的定义等来体现该组织的独特性。研究表明,企业和高校等组织的文化类型与组织效率密切相关,不同文化类型的组织在效率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群体,没有固定的结构和确定的分支机构。群体动力学代表人物库尔特·勒温(KurtLewin)认为,非正式组织的规范并不规定其成员的全部活动,而只规定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容忍范围。因此,与有着明确结构与规章制度的正式组织相比,师门通常没有正式的规范,而有一些惯例,更接近于非正式组织。罗特利斯伯格(FritzJ.Roethlisberger)等研究者认为,正式组织遵循效率逻辑,而非正式组织遵循情感逻辑;个体行为受群体情感的约束,遵循着情感逻辑,即组织工作场所中不同员工群体所表达的一种共同价值观。换而言之,非正式组织中的共同价值观影响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而共同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组织文化对师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或将师门讨论会作为一种教学法,探讨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中所起的作用与面临的困境;或以某一师门为个案,分析师门学术研讨互动网络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外部刺激因素;或探讨师门氛围与导师领导力对研究生学术发展的影响等。即已有研究均围绕师门的具体活动展开,鲜有从组织文化视角对师门展开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归纳研究生师门的组织文化类型,分析每种组织文化类型的主要特征,研究不同类型的师门组织文化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使导师与研究生认识到其所在师门的文化类型、主要特征及利弊影响,从而共同努力建设良性师门组织文化,这对研究生培养和大学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分析及研究假设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金·卡梅隆(KimS.Cameron)与罗伯特·奎因(RobertE.Quinn)提出,由于组织文化范畴很广,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相互关联、广泛而又关系不明的要素,所以有很多组织文化标准被提出来,而最适当的构架来源于经验积累,它不但可以最准确地获得事物的本质,而且可以整合绝大多数被提出的组织文化要素。在此基础上,二人提出了对立价值构架(CompetingValuesFramework,CVF),这一构架由经验推导得出,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经验积累,同时可以整合其他研究者提出的文化要素。在对立价值构架中,每个坐标的两端都代表着对立的核心价值观,分别为灵活性与稳定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z/13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