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祖先胡曹对衣裳文明的贡献——百家姓文化之二
杜钢建
胡氏祖先胡曹是《圣经》中记载的与神同行的以诺,也是诺亚方舟的主人诺亚的祖先。根据《古兰经》和阿拉伯历史学家的记载,以诺是《古兰经》记载的易得里斯,也早期世界制衣工匠大师。以诺即易得里斯是中国史籍记载的胡氏祖先胡曹。根据《圣经》记载,胡氏祖先胡曹是诺亚及其后裔的人类祖先之一。根据西土文献记载,以诺即易德立斯是第一位缝制衣服和使用针的人。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人类早期缝制衣服的著名家族是胡曹家族。
关于衣冕的首创者也有不同的说法。多数文献认为胡曹作衣。《路史》、《广韵》、《御览》、《世本》、《左传》疏等都说胡曹作衣。但是也有说伯余作衣裳。伯余何许人?关于伯余,宋忠曰:“黄帝臣也。”伯余作衣裳。《太平御览》宋注:“余.黄帝臣也。”根据嫘祖女宫妻伯余的说法,伯余可能是黄帝的大臣。然而澍按伯余即黄帝。河图挺佐辅云,荼古舒字,或作余,即黄帝也。许慎注,亦以伯余为黄帝。《淮南子》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
胡曹也作衮服。澍按《古史考》云,胡曹作衮服九章。如果伯余为黄帝,胡曹乃黄帝大臣,说胡曹作衣与说黄帝作衣在逻辑上并不矛盾。黄帝时期的百官有许多发明创造,功绩往往记在黄帝的头上。后人强调黄帝时期的业绩可以归于黄帝,在理论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历史上可以说胡曹助理黄帝作衣。《淮南子》修务训云:“昔者,苍颉作书,容成造历,胡曹为衣,后稷耕稼,仪狄作酒,奚仲为车,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遗后世,非能一人而独兼有之。各悉其知,贵其所欲达,遂为天下备。”同样是《淮南子》,既说伯余作衣,又言胡曹为衣,可见这两种说法在理论上并不矛盾。胡曹作衣的功绩可以记录在黄帝头上。
关于冕的首创者,也有说黄帝作冕。《世本·作篇》记载:胡曹作冕。关于黄帝作旃,宋均注,通帛为旃。冕,冠之有旃者。澍按太平御览引世本云:黄帝作旃冕。《春秋合诚图》曰:黄帝作冠。《三礼图》亦言黄帝作冕。黄帝作冕旒。宋仲子注。冕,冠之有旒者。澍按《古史考》:“黄帝臣常先作冠冕,谓之元服,故加常先为冕侯也。”胡曹与常先均为黄帝大臣。大臣所作功绩被说成是黄帝功绩,也属正常。既然常先为冕侯,说明常先也可能参与作冕,或者是负责管理冠冕的部门领导。此外,澍按冕起于黄帝,加饰起自唐虞。此处起于黄帝可以理解成起于黄帝时期。又按《物原》,荀始为冠,亦黄帝臣。黄帝时期百官兴业,各行各业都有诸多发明。冠冕的种类和形制也有不少变化。多人参与冠冕的设计和制作也是属于正常。胡曹作冕也不排除其他人在该领域的功劳和贡献。
胡曹作衣的衣裳首先是上衣或者叫上装,即上身所穿衣服。《毛传》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裙子一样的“裳”。“裳”字也写作“常”。《说文》曰:“常,下帬也。”“《释名·释衣服》云:“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通‘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衣庇寒暑,裳障隐蔽,衣在上,裳在下,这是衣与裳的区别。按帬,《说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韵》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绕衿谓之帬。”
衣裳的裳早先为裙子。衣与裳不仅有上下之别,还有颜色之分。《诗经·邶风·绿衣》曰:“绿衣黄裳。”颜色搭配得当是对衣裳格调的追求。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越人服青为然。”衣裳的上下同色与不同色在不同地方和人群及场合等有不同讲究。
胡曹作衣的意义与用骨针制作动物皮衣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衣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衣裳治天下与法律治天下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衣裳的出现是文明的重大进步。上衣下裳,阴阳交错,取诸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从容状态来自衣裳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日用不知的教化功能。衣庇寒暑,裳障隐蔽,穿衣裳而知羞耻,整仪容而讲文明。自我障蔽制裙裳,雅士衿帬绕贵闲。《诗·齐风·东方未明》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衣裳不可以颠倒。衣裳的标准属于祖法规矩。华夏文明由衣裳而兴。
胡曹作衣是胡曹家族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白居易《卖炭翁》所言身上衣裳口中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泪满衣裳乡思哭,都与衣裳民生相关。唐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们提醒勿忘生民多辛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录有南朝梁朝文学家任孝恭的一篇“谢裙襦启”:“加以庭阙桑麻,室空机杼,床无暖席,桁靡悬衣,值蓬卷北郊,雁飞南浦,雪暗河阴,冰生海岸,而绳带屡尽,苦风霜之切,弊履恒穿,践泥沙之冻,自怜袖短,虽内手而犹寒,每恨衣轻,徒敛襟而弥怆。”文人雅士往往强调与衣振裳风情贤。柳宗元《童区寄传》所言“与衣裳”,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所重“振衣裳”,都是借助衣裳而表达人文情怀。
衣裳文明也是君子文化的重要体现。傅玄《裳铭》说:“上衣下裳,天地则也。服从其宜,君子德也。”上衣下裳天地则。衣裳的规矩符合天地规则。遵守衣裳规矩,如同遵守天地规则,是君子品德的体现。衣裳如何,也可以看出为官清廉与否。《陈书·沉众传》记载:“其自奉养甚薄,每于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衣裳破裂朝会中的官员自古不多。
凶恶不起衣裳在,温仁受福天德先。汉焦赣《易林·坤之讼》曰:“天之德室,温仁受福,衣裳所在,凶恶不起。”衣裳俨然成为文明的标志。《三国志·管宁传》记载:“宁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出入闺庭,能自任仗,不须扶持。”管宁随时单复襦,皂帽布裙自任仗。此老形象也着实可爱。《南史·任昉传》记载:“于是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辎軿击轊,坐客恒满。”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辎軿击轊、坐客恒满的生活图画,展现一派熙熙攘攘富贵繁华的文明景象。《后汉书·崔駰传》云:“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此时可谓巾褐裙襦遍江南。《诗经·唐风·山有枢》曰:“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君子人物与文化人物的一致性也表现在注重衣裳服饰的穿戴中。
衣裳也可以表明人物身份和涉世经历。《北史·邢峦传》:“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政务;今之所任并非宿将重名,皆是左右少年而已,三可图也。”裙屐少年未洽政,宿将重名所任贤。衣裳也成为帝王奖励官员的奖品。《南史·儒林传·张讥传》记载: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讥幼聪俊,有思理。梁(南朝)大同中,诏补国子正言生。梁武帝尝于文德殿释《乾坤·文言》,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敕令论议,诸儒莫敢先出,讥乃整容而进,谘审循环,辞令温雅。帝甚异之,赐裙、襦、绢等,云:“表卿稽古之力”。梁武帝赐衣裳奖励张讥稽古的学业能力。
衣裳文化强调衣裳使用的恰当性。衣裳穿戴过度或者利用不当,都有悖衣裳文明的标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记载,王大(王忱,小字佛大,人称王大)、王恭尝俱在何仆射坐(何澄,官至尚书左仆射),恭时为丹阳尹,大始拜荆州。讫将乖之际,大劝恭酒,恭不为饮,大逼强之转苦。便各以裙带绕手。恭府近千人,悉呼入斋;大左右虽少,亦命前,意便欲相杀。何仆射无计,因起排坐二人之间,方得分散。此处裙带绕手逼劝酒,千人呼入欲相残,官场腐败争斗的场面已经不堪入目。《礼记》曰:“衣不帛襦袴。”《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记载:“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叹曰:‘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不觉至台门。”衣裳文化内涵丰富,运用不当,小则人忧,大则政亡。
古代文人雅士注重衣裳文化。《(南朝)宋书·羊欣传》记载:“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不疑(羊欣之父)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着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王献之书裙成为书画家与衣裳文化的一则茶余闲话。
衣裳文明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的标志。甚至“衣裳”二字可以成为“中国”二字的替代词。扬雄《法言·孝至》:“朱厓之絶,捐之之力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后汉书·杨终传》:“故孝元弃珠崖之郡,光武絶西域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李贤注:“衣裳,谓中国也。”清朱焘《北窗呓语》曰:“衣裳之位置济济可观。”衣裳中国不与易,位置济济终可观。《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载寝载衣生男子的习俗古已有之。《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丰》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可见衣裳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衣裳的规矩和格调一直为中国文化人所遵循。《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丧服》云:“裳,内削幅,幅三[衤+句kou]。释曰:凡服唯深衣、长衣之等,六幅破为十二幅,狭头向上,不须辟积。其实腰间以外,皆辟积无数,似丧冠三辟积,吉冠辟积无数也。”《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士冠礼》、《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丧服》原文以及注释都对上衣下裳有介绍,下裳用布是七幅,前三幅后四幅,每幅布还要打褶裥。周代曾侯乙墓铜人以及其他周代俑人所穿褶裥裳上的褶裥数,往往数量很多,类似百褶裙。《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这是深衣的特点。
后来衣裳文明也成为华夏与夷狄之间的一种区别所在。在历史上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对周礼记载的华夏服饰产生了冲击。《旧唐书·舆服志》记载:“[讠+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北朝杂以戎夷制,衣裳制度也为之一变。其实,后世讲华夏衣裳与夷狄服制的区别与对立也有走极端现象。汉代以后的学者中许多人都不了解夷狄蛮貊等族群源于华夏族群的变迁历史。
今人应该感恩胡氏祖先胡曹对衣裳文明的贡献。胡曹是古代人类工匠大师中的智者和先知人物。在《圣经》、《古兰经》和西方文献中,胡曹与神同行,是古罗马萨宾人即西伯人崇敬的赫尔墨斯即墨丘利神。然而,遗憾的是,今天的胡曹后裔忘记自己的祖先胡曹曾经是长颅蓝眼睛的白种人,可能有人拒绝接受《圣经》中记载的以诺或者《古兰经》中记载的易得里斯为胡氏祖先。今天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需要重新学习世界历史,学习《圣经》、《古兰经》和司马迁《史记》等先贤的经典,重新认识百家姓祖先的真相以及迁徙历史。
杜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