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片:清宫廷画师沈容圃所绘工笔重彩肖像画《同光名伶十三绝》,包括同治和光绪年间著名的十三位京剧演员。左起:1.郝兰田(老旦),饰《行路训子》中的康氏;2.张胜奎(老生),饰《一捧雪》中的莫成;3.梅巧玲(旦角),饰《雁门关》中的萧太后;4.刘赶三(丑角),饰《探亲》中的乡下妈妈;5.余紫云(旦角),饰《彩楼配》中的王宝钏;6.程长庚(老生),饰《群英会》中的鲁肃;7.徐小香(小生),饰《群英会》中的周瑜;8.时小福(旦角),饰《采桑》中的罗敷;9.杨鸣玉(丑角),饰《思志诚》中的闵天亮;10.卢胜奎(老生),饰《空城计》中的诸葛亮;11.朱莲芬(旦角),饰《琴挑》中的陈妙常;12.谭鑫培(老生),饰《恶虎村》中的黄天霸;13.杨月楼(老生),饰《探母》中的杨延辉。
何处是文化业的中心:从地方艺人到全国明星的晋升看清末北京与上海文化经营模式间的竞争
WHEREISTHECENTEROFCULTURALPRODUCTION?THERISEOFACTORTONATIONALSTARDOMANDTHEPEKING/SHANGHAICHALLENGE,S-S
作者:叶凯蒂(CathrinVancYh,波士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译者:郭晶
校对:马钊
译文载于《清史译丛》第九辑
杨月楼的案件和明星文化的问题年(同治十二年)12月23日,刚刚诞生不久的中文报纸《申报》报道了一起有关京剧艺人杨月楼的官司,杨氏此时的身份是丹桂园戏院的头牌,以客串身份演出。[0]
案情是这样的:杨与一位广东香山籍富商的女儿结婚,而此时这位客商正好不在上海。客居上海的香山县民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原因是杨月楼是个唱戏的,不能与良家女子通婚,此事虽未犯法,但是不合社会习俗。戏子作为社会底层成员,他们世世代代只能在自己的阶层内部通婚。①处理这个案件的上海知县叶廷眷碰巧又来自香山。
根据上海知县的判决,杨先受杖刑又被严判,直到年才允许其交纳赎金减刑。②这桩案件在上海引发了相当大的震动。作为全国发行的报纸,并且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的《申报》,对此案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使得这个案件以及杨月楼的名字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③
杨月楼(中)
这个案件之所以引发长时间激烈而公开的辩论,是因为该案件突显了处于激烈变革时期的社会所面临的某些困境。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艺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涉及了客串制度——一个独特的经营手段和上海公共租界内戏院组织方式。年,杨月楼自北京前往上海,首先应邀在金桂园戏院演出。杨单枪匹马的成功演出,使得金桂园成为大上海戏剧界龙头老大——丹桂园的竞争者。④丹桂园的老板刘维忠花了大价钱,终于把杨月楼招揽到旗下,作为他新开的南丹桂园的头牌。⑤在上海观众看来,客串艺人是戏院演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与北京的制度不同,客串艺人在戏院里与戏院的广告中,又是以个人名义而登台演出的。他们的地位和经济收入与同台演出的其他戏班成员迥然不同。这个事件还体现了上海媒体的新作用。作为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申报》首开先河把梨园动态作为每日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在杨月楼案件中,《申报》并没有局限于简单报道、翻译外文报纸电讯和发表社论。它开放版面刊载辩论,讨论案件本身和叶廷眷审案过程。这种公众论坛在北京是不存在的。最后,叶知县之所以严惩杨月楼和那位年轻女子,公开言明的理由是知县试图禁止妇女到戏院去看戏。在公共租界,妇女光顾戏院是司空见惯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类似情况被严厉禁止。这里的关键所在是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一个大牌男角勾引少女,使她不顾个人名声和家庭地位被践踏的风险做出如此举动,尤其当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愤怒抗议闻达知县,看起来就当然需要地方行政长官出面干涉了。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外国租界独特的环境为中国社会另辟蹊径,放松固有社会偏见,否定禁令以及社会等级差异。叶廷眷的严厉惩罚未能控制事态,因为租界有《申报》这样的自由论坛,公开谈论案件的是非曲直和知县的做法。而在北京,此类案件将会由梨园公会——精忠会(或称精忠庙)内部解决。⑥杨月楼事件中有三个相关要素:邀请头牌艺人、头牌艺人打破社会等级制度的束缚以及报纸的积极介入,此三者相结合为普通艺人一跃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明星以及形成明星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娱乐界的“明星”作为被地方精英追捧甚至皇帝亲自垂青的人物,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但是,到19世纪末期为止,这个群体中个人的名望总是被限定在某个地域或者某一社会阶层的范围之内。直到晚清,艺人才开始突破地域和阶层的限制一跃成为全国性的明星。这一发展涉及戏剧演出以名角而非戏班为单位的新方式;个人、戏班老板以及戏院的新盈利分配模式;最重要的是,新的文化形式的介入,譬如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不断刊登大量的戏剧新闻和戏剧评论,以及新技术的推波助澜,包括照相及后来的电影,使得艺人名声大振于全国。京剧艺人跃升为全国明星的过程直接引发了上海与北京的竞争。京剧长期以来享有清廷的眷顾。尤其是在19世纪末期,慈禧皇太后(-)对京剧所表现出的偏爱更说明了这一点。从历史记录可以相当清楚地了解到,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她年去世,慈禧是京剧得以重新返回宫中并频繁演出的最重要原因。这还包括了宫廷对于戏班以及艺人个人的关照。但是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