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大意义

历史会正确的记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同时往往会告诉人们一些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字为主题词的“和文化”就是这样一份智慧宝典。

中国汉字文化中,“和”字古作“龢”,是一个形声会意字。右为声部,故龢字读若禾;左为形部,犹如人以嘴吹奏竹制的早期排箫,亦即三管“籥”的乐器。我国早在虞舜时期就已经有了籥,到了商周时期,一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中,常用多管排箫与编钟、编磬一起来演奏雅乐,这无疑是十分惬意的和谐聚会。我们的先人就是用这种音色柔和的乐器创造了“龢”字,删繁就简后便是现行楷书“和”字。就是这个“和”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无比深厚之内涵。

中国古代伟大的先哲们,对“和”字的深刻内涵从多角度、多层:次做了精辟的论述,为“和文化”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多有阐述:“万物负阴抱阳,沖气以为和”(载《德经》四十二章)。“大盈若盅,其用无穷”(载《德经》四十五章)。沖盅同义,虚也,盈之反也。由沖反向运动到盈的过程中,沖气便是运动的规律,亦即包容和形成万物的元气之和。万物之间对立统一,相应相生,只有世间万物相和才能生生不息。《中庸》是孔子之孙记录孔子儒学的重要著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载《中庸》第一章)《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儒学的又一重要著作。“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载《论语·学而》)。孟子亦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儒学、道学和佛学便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支柱,佛学与中国的“和文化”融为一体。佛学提倡“六和”,即“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修,意和同悦,语和无诤,身和同住”(按,戒为规矩、制度)。甚至中国传统的医学也讲究和,用以调节人体器官与功能的和谐,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由此足见,“和”不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人体各种脏器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和为美,把“和”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和”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也是东方智慧最具标志性的理念。什么是和,先哲们认为,和就是对于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不同政见持宽容的态度。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百家争鸣、共存共荣的局面,因此才有了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这就是能包容一切的君子之道。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还因为一个“和”字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诗经》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研究了音乐与治国的关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载《诗大序》)。然则,音乐的功能是:“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悦)远人,以作动物”(载《周礼·春官伯泰》)。民间传说中有“和合二仙”,以示祥和美好。此外,同时发出的声音配合协调称“和音”,同心协力称“和衷共济”,说话方式和缓曰“和风细雨”,说话毫不隐瞒曰“和盘托出”,恢复和睦关系曰“和好如初”,结束战争曰“媾和”,由此而举行的会议称“和会”,恢复和平关系的条约称“和约”。无庸置疑,人们彼此尊重,便能和睦相安;为人随和,说话温和,就能让对方感到和蔼可亲;有亲和力的人,便能和气致祥,和气发财。

“和文化”辐射到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伦理学等许多方面,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修养和文明程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大学》)。这里,格、致、诚、正,讲的是内涵;修、齐、治、平,讲的是作用。如此八个条目,无一不涉及“和文化”。一个和字,能使人们生活得更为舒心,更为幸福,更有品位,人与人之间更加友好,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协调。如果背道而驰,就会使国家衰亡,民族消失,团体肢解,人心堕落。可见,“和文化”作为社会主体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何等重要。倘若我们把“和文化”纳入德治的范畴,则在当今法制社会中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世界要和平,不和则战;民族要和好,不和则斗;团体要和合,不和则分;经商要和气,不和则亏;家庭要和睦,不和则离;环境要和谐,不和则乱;出现各种矛盾要和解,不和则结怨,结怨的后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为此,先哲老子以为,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载《道经》第四章)。此为含蓄的意思,是谓不要锋芒太露,将光芒蓄存起来;如此,即使混同着一些垢尘,它们仍然是清澈的。“和光同尘”,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倘若“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载《德经》第七十九章)这两段文字很重要。老子认为,手中有权力的人要公允,要谨慎,而耀光行威,则必生大怨。人们心中的大怨既生,再想修善以和,怨终难消,怎么能够为善呢!古今中外,很多历史事件应了先哲的预言,教训十分惨痛。

漫长而悠久的中国历史上,不乏有一些亮丽的光华点。这些光华点用名垂千古的史绩,雄辩地向人们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什么时候当政者践行“和文化”,这个时期就国运昌盛、经济发展、社会祥和、百姓安定;反之则衰败、贫困、动乱,灾难相伴而生,直至灭亡。这是因为“和文化”已经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信仰,因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由这种凝聚力而产生的战斗力、生产力也必然是强大的。以汉代为例,汉武帝刘彻初时的所作所为异常狂悖,使天下人愁苦不堪。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开始独尊“以仁政为”理念和儒术,颁布了“轮台诏”,把行政中心工作转移到和平生产上来,用“和文化”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自我修补了重大的政治缺误,发展了经济,拓展了疆域,发展了对外交往,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多见的澄净的天空”(见黎东方等《细说秦汉》)。

到了唐代,唐太宗采取“举贤共治”的统治格局,造就了历代各种大治中脍炙人口的“贞观之治”。我们只要看看他两篇有关求“和”的杰作,就可以知道这个朝代为何人才济济,会拥有一流的文官、武将团队,他为何会被西北、西南各族尊为“天可汗”(万国之王)。唐太宗的杰作之一是以和求人才。他最为信任的两位谏臣魏征、王珪,居然都来自他的敌对阵营李建成部。然而他以非凡的用人度量,对魏征、王珪不计前嫌,倍加信任,优厚相待,让他们敢于犯颜,知无不谏,谏无不尽。君臣之和,匡正了整个朝廷的风气,海内得安。杰作之二是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从而消弭了来自青藏高原的军事对抗。这个和亲故事成了民族和睦的佳话,载进史册。对于“和亲”之举,有史家认为“凡是使用和亲政策的时代,都是中国强大的时代,凡是拒绝和亲政策的时代,都是中国衰弱的时代”(见柏杨《中国人史纲》)。清代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按理是天下不会太平,事实上确实也有过明代遗民的反清活动,可偏偏就出现了康乾盛世。何也?这是因为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非常清楚,只有与汉民族保持和睦关系才能使国家安定,甚至在宫廷中悬挂“中正仁和”的匾额,明确表示以“和文化”作为治国之策。历史证明,凡是“和文化”遭到破坏,往往从统治集团的贪腐开始,造成人民不满,民族不和,国力衰微,动荡不安,最终以政权更迭而告终。清代的慈禧太后虽然信佛,但她并不懂佛学,也不爱听儒道学说,更不知道“和文化”的重要。清代晚期,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结果是招来八国联军入侵,一直打到北京,连抢带夺,又是割地,又是赔款,还把一个好端端的圆明园烧得只剩残砖断瓦,被掠走无数国宝。新中国成立后,执政者也多有践行“和文化”的成功范例。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使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中国,这些都当载入人类智慧的史册。

外国人懂不懂“和文化”不去评说,但是反其道而行的好“耀光行威”者,且屡见不鲜。二次世界大战自不必说,主要凶犯早已送上了断头台。当今世界也不太平,不少地区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恐怖组织此消彼长,无辜百姓伤亡惨重。要解决这深层次的问题,就要倡导和为贵,避免生大怨。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唐代时两国人民的交流便已十分频繁。这个以大和民族自诩的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和文化”是非常熟悉的。然而,这个民族中有一些锋芒毕露的好战分子,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罄竹难书。怎能忘记,华夏大地,惨遭蹂躏,浮尸遍野,血流成河。怎能忘记,南京30万同胞惨遭杀害,连孩子也不能幸免。近期,日本的执政党首究竟是狂妄还是健忘,又在觊觎中国领土钓鱼岛,你就不怕大怨复生?中国有句富有哲理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奉劝邻邦不要再搞军国主义,那是绝对不会有好结果的。中国绝不会去侵犯日本,更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是因为中国决不会放弃对世人的承诺。然而,如果把13亿中国人逼出大怨来,其后果当不难想象。“和为贵”当为两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在上世纪8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其中指出:“21世纪人类要生存发展,必须回到多年前的东方,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75位世界精英的话,当非凿空之说,而是在总结世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之后,在人文领域研究中的重大成果。中国古代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先哲的智慧结晶便是:人与人如何保持和睦关系,人与自然如何保持和谐关系的“和文化”,亦即以“和文化”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中庸不是平庸,也不是圆滑,而是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最高行为准则。中庸的要义在于告诫世人,做事要公正、平和,不要偏激,不要走极端,不要自以为是。要以理服人,以礼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回旋余地。既然世间万物都对立统一而生生不息,因此人们的信仰、国家的制度虽有不同,也是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孔子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惟愿世界上少几个肆无忌惮的小人,多一些奉行中庸之道的君子。

……(本段文字中可能由于有“我dang”等“敏感词”,反复几次总保存不成功,因此不得不删除——小编注)。

本文伊始,首先介绍了“和”字的由来。鉴于吹奏排箫时其音色柔和,先人以这种乐器之形创制了“龢”字。好在排箫这一种乐器,经考古发现,南美洲、欧洲、非洲都有。古希腊神话中的牧神潘还经常表现为吹奏排萧的形象。这个“龢”字本身已具有世界性。因此“和文化”也应该是世界性的文化。我们应该坚信,“和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幸福和谐的真谛。凡是希望世界和平、和谐、和睦的人们,都应该领悟“和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作为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至高准则。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李铁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著名书法家、剧作家、古文字学家、棉笔书法创始人。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z/12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