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7588470624992566&wfr=spider&for=pc
作者简介
熊名宁,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营销战略。汪涛(通讯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品牌国际化,营销战略管理。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学术成果已经或即将发表于JournalofBusinessEthics、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Asia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InternationalMarketingReview、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科研管理》、《心理学报》等期刊。
赵鹏,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营销战略。
王魁,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营销战略。
刘秀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营销战略。
研究缘起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更为普遍,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开始在海外市场寻求战略合作,开展跨国战略联盟活动。跨国战略联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该决策的制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来自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最先受到来自文化差异的冲击。文化差异成为了众多国际管理实践者最为紧迫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更是企业跨国战略联盟决策时的重要考虑。
随之而产生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文化距离(文化差异的程度)是否会影响企业跨国战略联盟的形成?进一步而言,文化距离又会如何影响这种联盟的形成?其背后的理论机制又是什么?而在管理实践中,不同跨国企业进入相同的东道国,一部分企业选择与东道国企业建立联盟关系,一部分企业会选择独立发展。那么文化距离对企业跨国战略联盟形成的影响边界又是什么?这些就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
理论渊源
现有关于文化距离与跨国战略联盟形成二者关系的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有研究认为,文化距离越大,由于缺乏有关东道国文化知识,跨国企业越有可能与东道国企业合作。也有研究表明,文化距离是一种潜在的障碍,使得潜在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为困难,导致双方的不信任,从而阻碍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之所以存在不一致的论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现有关于文化距离的相关研究,少有人讨论其对企业决策影响的内在解释机制。也正因如此,国际商务杂志(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在年专刊中指出,文化距离的研究迫切需要探讨其背后的理论机制。
在国际商务研究中,文化距离会增加不同企业之间信息流动的成本,是一个重要的交易成本变量。而交易成本理论又是理解战略联盟形成的基本理论。而交易成本作为理解企业战略联盟决策的重要理论,能够为战略联盟的形成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范式。企业之间组建战略联盟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交易成本发生在不同的组织活动中:包括获取组织信息、评估合作行为、维护交易双方利益、治理交易。而在国际化情境下,于联盟形成过程而言,文化距离会增加两类具体的交易成本:其一是协议成本:信息获取成本、沟通成本、信任建立成本、谈判成本、合同制定成本;其二是决策成本:知识转移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沉没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治理决策。
内容简介
本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考察了文化距离对跨国战略联盟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化距离增加了跨国企业海外业务的交易成本,一方面,使其产生了与当地企业开展谈判的动力和意愿;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即联盟需求性);另一方面,跨国企业还必须考虑,在文化差异背景下,是否有能力和机会与东道国企业进行谈判和制定合同(即联盟可行性),跨国企业通过权衡联盟可行性和联盟需求之间的关系来决定是否采用战略联盟决策。本文以外资企业在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投资为背景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文化距离与跨国战略联盟的可能性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是由战略联盟的需求和可行性两种相反的机制共同作用引起的。同时,进一步讨论了这种机制发生的作用边界,审查了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社会嵌入和社会声誉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社会嵌入可以缓和文化距离产生的交易成本:一方面:丰富的信息流入,会减弱其与东道国企业联盟的需求性;另一方面:沟通、控制成本的减少,会降低联盟行为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强企业的自主决策能力;不同信息的来源,可以扩大企业的联盟机会;强化其与东道国企业联盟的可行性。社会声誉会缓和文化距离产生的交易成本:一方面:高的社会声誉能够为其增加合法性,以及市场信息获取的机会,从而减弱其与东道国企业联盟的需求性。另一方面:高的社会声誉既能提高跨国企业对交易伙伴的监控和评估能力,减少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还能增加联盟机会;从而强化其与东道国企业联盟的可行性。
研究启示
国内企业之间建立战略联盟,主要是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例如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技术升级的加速,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的全球化。而在国际化情境下,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主要是为了在东道国获取新的财务资本,组织知识,进入新市场,分摊不确定性风险,从而在不同组织之间建立系列协议,设立合作方之间的交换关系。对于大多跨国企业而言,为了应对不确定挑战,与东道国已有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是一种常见的应对方式。本研究结论则给管理实践,尤其是对于企业中负责处理战略联盟实务的管理者而言,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本研究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揭示了文化距离对战略联盟形成影响的需求和可行性双重机制。在战略联盟形成之前,管理者应当考虑可能的文化距离大小。对于文化距离的准确判断,可能使得企业寻找和形成联盟时更具有战略决策优势。其次,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实践的难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