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

年6月13日为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历年的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回顾过去,可以看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有了飞速的成长,为新时期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我国现代意义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年北京大学成立的考古学研究室是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年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年民国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及其施行细则,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公布的第一个文物保护法规。年民国政府颁布《暂定古物的范围及种类大纲》,同年北平市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研究、修整古代建筑的“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主持编写了《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共条,成为以后公布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年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古迹的政令。年,颁布了《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年,发布了《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该文件首次提出“保护单位”的概念,也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的文化遗产”。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公布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实施了以命名“文物保护单位”来保护文物古迹的制度。年我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余万处。年2月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创立。年11月国家《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并于年、年进行了修订公布。《文物保护法》为新时期文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年1月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年中国有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等。年国务院确定将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较完整地保存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与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划定为历史文化区加以保护。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其中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城市新区开发应当避开地下文物古迹。年以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设立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制度,联合公布了五批共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个,名村个。年11月建设部公布了《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将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及经县以上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划出保护界线,称为“紫线”。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保护优秀的工业遗产和近现代建筑遗产。年发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是历年的保护规划实践形成的重要成果。年起,国家开始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别是设立大遗址保护国家项目库,首批公布处大遗址。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共公布了四批共计项。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一次在正式文件里用“文化遗产”代替了过去常用的“文物古迹”,它涵盖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历史文化名城,也包括了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新品类。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文化遗产日”。年至年我国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77万处。年止,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共处。年止,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7项,包括文化遗产33项,自然遗产10项,自然与文化遗产4项,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年止,国务院已将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回首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履程,可以看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持续地完善,保护的概念和范围也不断地扩大,在理论方法上也都取得了可贵的进步,为新时期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单霁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03:24-33.[2]阮仪三.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1:1-8.[3]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J].中国名城,,06:4-9.[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网







































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
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qywh/99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