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华州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被誉为“三公故里、将相之乡”,有着老官台遗址、仰韶遗址等早期文明的历史印记,有着皮影、面花、黑陶等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有着引领方向、代际相传的红色基因。可以说,文化增添了华州人的精气神,而我们也正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付诸华州行动。
坚持以文砺人,增强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文化可以砥砺人。华州的文化自信既来自厚重饱满的历史文化,又来自璀璨绚丽的民间文化,更来自引领方向、坚定信念的红色文化。渭华起义是中国西北地区发生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起义,也是继“三大起义”后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起义之一。渭华起义“唤起群众、依靠群众”的宝贵经验,“听党指挥、服从组织”的忠贞品质,“坚持斗争,勇于胜利”的革命意志是华州人民代际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华州有家园依托、有史迹佐证、有时代责任。近年来,我们牢牢抓住渭华起义这个精神血脉,持续加强纪念塔、馆基础设施建设,渭华起义纪念馆跻身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市委、市政府公祭烈士的主要场所,也是华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两条主线、一幅画卷”,计划在渭华起义红色景区建设“共和国公园”,一条主线是建党史、奋斗史:从年建党到如今全国上下同心奋斗中国梦;另一条是革命史、战争史:从渭华起义把革命火种引向陕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成立新中国。通过画卷展示,吸引全国游客来共和国公园瞻仰、缅怀、学习。同时,把党校迁到渭华起义景区,形成“一校一馆一塔”三位一体的红色精神传承教育体系,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党性教育基地。
坚持以文化人,凝聚向善向好的共识共动。文化可以感染人。近年来,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和“七进”活动为抓手,以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重要力量,以“文明出行”和“居民公约”为突破口,以目标责任“双百分”考核为制度保障,大力开展“华州好人”评选工程,“万条家训进万户家庭”工程,积极推进“和、福、德、善、礼、孝”主题文明示范社区建设,华州区被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省试点。通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华州区邻里纠纷和打架斗殴的少了,缠访闹访的少了,学好人、行善举的多了,信访总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3%,各类刑事案件同期下降25%,公众安全感在全省排名持续上升,全区上下向善向好、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落细落小落实,将核心价值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市民和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抓好阐释解读、传播普及、实践养成和长效建设,让“热爱华州、建设华州、奉献华州”蔚然成风。
坚持以文兴邦,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可以富裕人。近年来,我们坚持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转型发展“硬支撑”。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响山水文化、红色文化的旅游名片,少华山国家森公园、渭华起义红色景区游客量持续攀升,截至年底全区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1亿元;持续做大“中国皮影艺术之乡”的影响力,坚持给皮影老艺人发放生活补助,给皮影戏传承人进行奖励,对从事皮影生产和研发的企业进行扶持,国学大师冯骥才、魏力群等名家先后来华调研,皮影发展也由过去小作坊式生产逐步走向产业化。华州文化产业实现了从文化牌到经济牌、从事业型到企业型,从小作坊到大产业的转变,被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截至年底,全区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和单位达到家,从业人数多人,实现产值约3.6亿元。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但观念瓶颈、资金瓶颈、人才瓶颈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实现四个突破,在市场开拓上求突破。全力推动文化资源向项目转化、向产品转化、向品牌转化。利用央视及各大卫视平台,高起点运作谋划,邀请知名剧作家创作富有华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大剧。规划建设区博物馆,瞄准“国家级”牌子,持续加大对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的申报力度。举办好国际皮影艺术节、郑氏文化论坛等节庆活动,全面展示华州特色文化,进一步增强华州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在人才储备上求突破。规划建设皮影、老腔等传统文化职业学院,加大对年轻艺术从业者的教育培训力度,扩大老艺人奖励覆盖范围,延续和保存乡土文化的生命活力。定期开展文化艺术大比武活动,评比优秀传承人,激发从业者钻研和创新的热情。吸纳文化资本经营、文化经纪代理、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不断提升华州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创新模式上求突破。创新文化产业运作模式,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对华州民俗文化产品进行设计策划和包装,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产业生产模式,通过整合系统资源,形成策划、创作、演出、宣传、市场开发一条龙,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模式。创新文化产品表现形式,综合运用影视、设计、传媒、动漫等运作手段,把传统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文化产业更具时代气息,更具发展活力。在产业融合上求突破。牢固树立“旅游开放化、文化市场化”的理念,重点发展以渭华起义、少华山为龙头的红色文化游和特色山水游,加快高塘国家级旅游文化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深入挖掘华州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整理相关典故、梳理历史资料、提炼开发主题、发展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华州文化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加快形成特色旅游、文艺演出、餐饮娱乐、文物展览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责编:王辉
白癜风治好会复发吗白殿疯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