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闽北商人的独特文化与精神闽商发展

《闽商发展史?南平卷》

后 记

年8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的统一布置之下,中共南平市委统战部成立《闽商发展史·南平卷》编委会,并委托武夷文化研究院具体负责编撰工作。几年来,武夷文化研究院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按照编委会的要求,组织撰稿人员到闽北各县市召开座谈会,并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编撰人员还到福建省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对闽北田野调查的资料进行核实。由于闽北情况独特,其闽商史时间跨度在全省最大,兼之史料缺乏,编撰工作难度极大,因而其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请专家学者和读者给予理解和指教。

在编撰《闽商发展史·南平卷》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住闽北闽商的特点。闽北闽商既具有闽商的共性,又具有区域特性。其主要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源远流长。史学界共认“福建文化发源于闽北”,闽北的开发历史久远,因此闽北先民开展商事活动在福建也是最早的,武夷山葫芦山和浦城猫耳垅等商代窑群遗址考古证实,夏商时期闽北人就已开始了专业化、规模化的陶器生产,从而拉开了闽商发展的序幕。闽江的源头在闽北,闽商发展史的源头也在闽北。二是延绵起伏。闽北闽商虽然起源早,但是发展过程中起起伏伏,其中最典型的是陶瓷业、茶业、米业、林产业、造纸业、冶铸业六大行业贯穿了整个历史进程,但时或高峰时或低潮,起伏延绵千年。三是山海通达。闽北地理位处山海纽结处,自古就是山海相连的商业通道,她既是八闽屏障,又是福建的水陆要道。商家往来的通道主要有三条:其一是北向,经浦城出仙霞关往浙江通中原的商路,即“浙江路”;其二是西向,经崇安出分水关往赣北通川鄂的商路,即“江右路”;其三是东向,经南平下闽江往福州通沿海的商路,被称为“黄金水道”。三条商路再辅以其他小路,使闽北东西南北各向都商路通达。四是商道儒风。闽北的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以朱熹为代表一些理学家,使闽北成为“道南理窟”、“闽都邹鲁”。商道其实是人道,闽北闽商世代相传的商道都深深地打上了理学诚信经营、义利双行、勤俭持家、和气生财的文化烙印。

通过编撰《闽商发展史·南平卷》,我们认为闽北闽商留下的特别印记,可为闽北现代商业文明提供一些可贵的启示:一是产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货畅其流”必须有货,历史上闽北的陶瓷业、冶铸业、林产业、茶业、米业等产业最兴盛时期,也是商品经济最发达时期。商业的发展需靠产业支撑,这些产业至今仍有广阔的前景,因此要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拓宽商业发展领域,开发新的产业。二是交通是商业发展的条件。闽北的发展得益于交通也受制于交通。古代闽北商路通达,故而成为八闽的发达地区。时移事易,今天闽北的交通条件已成为现代商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努力建设“铁公机”并举的立体交通网势在必行。三是开放是商业发展的动力。商品无疆,开放是商业发展的本质要求。闽北古代是中原人士入闽和闽人北上中原的交通要道,这样的开放度造就了闽北闽商。今天闽北的开放程度与沿海相差甚远,因此,扩大开放是建设闽北商业文明的当务之急。四是文化是商业发展的灵魂。文化能给予社会政治和经济以巨大影响,商业发展必须与文化结合才能创造商业文明。以南宋为例,时闽北文化昌盛,为东南文化中心,此时的闽北也是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没有文化的商人其行不远,没有文化的企业就没有灵魂,缺失文化也就缺乏竞争力。

我国自古以来“商不入志,生不立传”,因而商帮在史志中难见踪影。现在中国的发展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如今已是人离不开商品,国离不开商业,应还原商帮应有的地位。编纂《闽商发展史·南平卷》,不仅填补了闽北史志的一项空白,也为闽北的闽商正了名,立了传,更为闽北建设现代商业文明提供了以史为鉴的参照。当然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专家学者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
北京白癜风最佳最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qywh/6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