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先生撰写的《孝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分析》发表在年《文艺研究》的第一期中。文章引经据典,以精神分析的视角对孝、儒学以及中国文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全文一共5个部分。
***
在前言中,叶先生对孟子的孝悌本能说发出了质疑——“孝真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吗?”
叶先生认为,孝悌是中国文化塑造的“第二天性”,其本质是“反本能”、“饭俄狄浦斯情结”的;同时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孝悌又维系着中国式的宗法社会结构。孝调节着父子冲突、社会冲突,是维系中国社会的法宝。
***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叶先生对代价冲突与中国“人伦”观进行了起源学上的讲解。
首先,他应用威尔逊的观点:在进化过程中,性是反社会的力量,性的本能不仅导致了两性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还诱发了代际之间的冲突。
子代需要亲代更多的抚育,而亲代为了基因的延续,试图尽可能多的繁衍后代。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迫使亲代对子代进行必要的惩戒与侵犯——这就是代际间冲突的社会生物学根源。
而其中的根源来自于性的因素:“由共同的对异性的需要而引起的同性(往往是雄性)间的激烈竞争。”
叶先生引用了英国本特号船上的例子,在这个8个男性和10个女性组成的社会中发生的持续冲突一直延续到只剩下2个活人为止。因此,必要的约束,对男性之间的性竞争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
在人类学家的观点中,性禁忌的要义是要消除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竞争——乱伦禁忌。因此,“伦”是在性禁忌的结果。汉民族关于乱伦的观念,起源于不同辈分之间性关系的原始禁忌。与之对应的辩证观点便是:乱伦禁忌起源于代际间的性竞争。在社会中,对乱伦禁忌的强调,反应了当时社会成员的乱伦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的强烈程度。
因此,乱伦禁忌,充当了反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当然也是反爱烈屈拉情结的作用(即女性俄狄浦斯情结,女性之间对男性的竞争)。
叶先生引用诗经说明了在上古时期、钱文明时期的中国社会存在着相当强烈的乱伦冲动,《小尔雅·广义》说:
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上淫曰烝,下淫曰报,旁淫曰通。
这里,烝与报是指非同辈乱伦;通为同辈乱伦。上,是指子代主动与亲代异性乱伦,下,是亲代主动与子代的乱伦。
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伦”,称之为“人伦”。其作为辈分等级的观念,对代际间秩序进行了约束、稳定了社会秩序。《孟子滕文公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因此人伦的意识形态自上古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原始的性禁忌是中国礼教法规道德建立的基础,乱伦禁忌本身就是社会秩序的根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希腊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将灾难的缘由,归结为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的不伦不孝的行为。同样,叶先生也阐明了三纲五常(父子关系为始)的中国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根源于精髓的本源——以人伦而非宗教信仰为立国之本——这是与西教社会的根本不同。
***
在第三部分中,叶先生阐明了孝是如何宗教化的。
孝的本真是调节俄狄浦斯情结的危机与社会秩序的建立,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模式,且不亚于西教基督之影响。也就是说,孝是中国人的第二天性。
“孝为百行之原,发于至性。”
这也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割股、泣血、卧冰、尝毒、陈纪画像、丁兰图形、陆绩怀桔、杜孝投鱼等等至孝愚孝的极端行绩发生又被统治者提倡和表彰的原因。
叶先生认为,与西方的宗教立国不同,中国文化以“孝”为本,其本质的功能与宗教的功能无二,因此会有以上诸多狂热的宗教性质之行为。教的左边就是孝字,也就是说,教发端于孝,叶先生认为孝是本源,而成为教之后,就是画蛇添足,过犹不及了。毕竟,孝非人之天性。无法此为根源来立教。
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也”。性是生物本能的动力源,性是与生俱来不学而成的天性。而,好德不具有普遍性和自发性。
接下来,叶先生对“儒家为什么要如此推崇孝以及以孝为基础的仁呢?”进行了回答。他认为,作为以孝为基础准宗教的儒教是用来克服死亡焦虑的。儒教无非是为了克服死亡焦虑的难题,缓解生存之焦虑的心理慰藉。
人类对于生命继续的坚确信念,乃是宗教的无上赐子之一;因为有了这种信念,遇到了生命继续的希望与生命消灭的恐俱彼此冲突的时候,自存自保的使命才选择了较好的一端,才选择了生命的继续。——马林诺夫斯基
在儒教中,人之意义不在于如同基督教那样的来世赎罪观;也不具备印度教追寻精神的自我解脱与不朽,儒教之本质,是为了实现生命现世价值观——在传宗接代中完成世俗的义务——生产的再生产。因此,个体的生命意义在于转化为种族生命的无限延续。因此,这种忠孝的任务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推动了人口的繁衍,这是儒教功不可没的地方。
***
文章的第四部分认为,对乱伦禁忌的法律化,并非只是控制俄狄浦斯情结的图腾制度的延续。在儒教之中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渗透。并且超越了家庭单元的伦理,成为了法律上的责任。
***
文章的最后,叶先生对宣泄进行了分析。宣泄与咒骂从深层的心理结构来看,是自我功能的调节,用以缓解本能欲望的压抑,也就是说,通过咒骂与宣泄这种乱伦的表象,释放了自己所压抑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此来缓解过渡压抑造成的精神崩溃之危机,减轻内心的张力与焦虑。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骂娘”,以此方式制造出乱伦的幻相,据此,本能的欲望在幻想界得到代偿。同样,骂娘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宣泄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
综上所述,1)叶先生先是否定了孝悌本能说的错误学说,由此肯定了人性之根本是为了繁衍而相互掠夺资源,甚至在至亲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也不例外;2)进而需要对性冲动驱使的本能进行约束,因此产生了发俄狄浦斯情结的性禁忌——孝;3)孝作为制衡代际冲突的社会功能,在儒教中被宗教化后,所抵御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其极致的狂热,便是对孝道的盲从——非人性的极端宗教性行为。4)中国文明中的孝除了具有道德伦理上的约束之外,也被律法化了,孝悌成为了法律上的责任。5)压抑的结果就是通过咒骂和宣泄的幻想来缓解精神崩溃的危机。
传播心理知识 倡导心理观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