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与档案的概念
1.文化的概念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他这个人真有文化”,“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
同样是“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各不相同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老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他这个人真有文化”,是指某个人因为丰富的学识所透射出来的某种卓然不群的文化品味。“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则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商品活动的整体。可见,“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不确定的。
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开始把“文”和“化”区别开来:“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人此时的观念中文化的含义是,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些都是指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则别有见地的解释《周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上是说"文化"主要是指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古人对文化的这种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在西方“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把文化定义为: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对文化作了一种新的解释,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罗森塔尔?尤金所编的《哲学小辞典》中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是所谓“广义的文化”,而与之相对的"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我认为,针对与文化强省建设的背景与目标,文化则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是一种“大文化”,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必须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从而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2.档案的概念
古今中外,档案的定义也有很大不同。史书最早对“档案”的记载见于康熙46年杨宾的《柳边纪略》:“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近现代对档案定义论述较早的是何鲁成所著的《档案管理与整理》一书写到:“档案者乃已办理完毕归档后汇集编制留待参考之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定义: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个概念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档案的来源和形成的原因: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所以需要保存的价值因素: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档案的物质形态和范围多种多样:从档案的载体形式上我国有甲骨、竹木简、青铜、铁器、缣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记录方式有文字的、图形的和声音的;档案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性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从这个定义出发,人们对档案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档案是历史文化遗产;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历史财富;档案是历史的凭证;档案是历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