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阴阳五行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文化之中。目前作为中国人,仍然受惠于阴阳五行学说。因为我们的行为、处事都和他息息相关。
像我们经常说的: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孝道;吃亏是福;惜福;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否极泰来;亢龙有悔;在阳盛的时候,要准备向阴转换;在很顺利的时候,要防备危险将至等等方面,这些思维方式都跟阴阳转换的理念相关联。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我们汉民族这样,对待自己的后代这样的不遗余力。因为我们有一个阴阳互根文化,子女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生命之根的延续。子女是我们下一代的传承,也是阴阳之间一种纵横性的交错。
正是有些理念的存在才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积极、乐观、勤奋,还有对我们国家、民族的认同等等特性,阴阳五行在这里起到一个绝对性作用。
作为一名民间学者,我感到有一份深深的责任感在里面。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用什么样的理念去管理,我们都应将祖先遗留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有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寻祖先的思维方式,探寻祖先传承文化的历程。
《尚书洪范》中记载了关于阴阳五行的理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的五行是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材。早在西周初年,即能对五种基本的实用资材的自然属性和味觉性作出这样抽象和相互的比较,真是难能可贵。虽然这种观察还停留在认识事物简单的多样性低级阶段,但已包含了联系和差异思想的端倪。
《洪范》篇,由开始的五行物说,到最后演化成五行气说,这两种学说之间是没有间隔地,气说是由物说渐变过渡来的。
我们的祖先将五行的五种物体、五种物质进行了最抽象而又最具体的表达。如果完全是抽象的物体,老百姓理解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使用和研究,也无法指导农事,也不能建立学说。老祖先用人类最司空见惯的五种物质,将五行进行了抽象化的定义。在这个定义出现以后,人们对五行也就有了一个最直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哲学的用法,最后上升到五行气说。
阴阳五行学说,儒家(仁义礼智信)、法家、阴阳家、兵家、民间等等都在使用。比如咱们行军打仗要辨气,在形成阵法的时候要讲究相生相克。再比如古时的机构,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设置了五枢六部,设置了政治制度,法度。
五行衍生出五味,衍生出五德,衍生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衍生出阴阳体变等等,古人通过五行解决了一揽子的问题,解决了生活当中方方面面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说,通过阴阳五行衍生出一系列的制度、法度、道德、观念、伦理等,对这些方面都产生影响,最后塑造出当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