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发展与教育

从我国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宗族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宗族文化、家规祖训、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宗族文化发展在血缘关系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形态与特征。

宗族文化复兴的深层意义——是亲缘关系,还是“为公”的概念或“慎重追远”的宗族观念,抑或其它?如果是亲缘关系,那么它是基于血缘关系上的事实,是文化象征信仰的引导性。“为公”或“追溯历史”重要的是在宗族文化中,人们共同的代表就是一个对共同祖先的信仰,这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信仰的灵魂。找到了这个文化符号也就找到了人们对信仰的原始驱动力。在我们的余氏宗族里,寻找宗族文化的符号,这一符号给予我们族人的是信仰,这一信仰共同向着以祖先为代表的方向膜拜、敬祖。就是这一文化符号,引导与教育子孙光宗耀祖是宗族文化发展最终目的。

青少年群体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幸运地赶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稳定的经济发展时期,他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是与中国的“经济建设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敏感而可塑的心灵总是能最先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和社会进步的节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思想界、理论界的“禁区”不断被打破,“80、90”后青年群体生活,在从未有过的思想开放的环境中,他们不拘泥陈规,思想开阔,对外来文化不抱成见,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

在这样“全球一体化”的思潮影响下,宗族文化是否对人格的形成、行为的约束等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鉴于宗族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具有某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并对人格形成是否也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宗族文化作为一种整合祖上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社会发展的组织形式。在其成长环境中,宗族文化必然与青少年教育有着某种联系。面对80、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群体;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受本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也饱受父母的溺爱,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交往处事方式,思想前卫,喜欢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感性文化。他们叛逆、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同情心,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各种问题。这种精神的缺乏恰恰就是宗族文化可以弥补的部分。

宗族文化产生的“驱动力”,对于青少年的参与,让祖宗信仰价值观起到影响和左右当前教育模式。这样宗族传统文化便能对解决“80、90、00”后教育问题,起到导向作用。从社会家庭的角度,以及下一代的素质与个性制约。通过宗族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群体必将对古老的宗族文化的教育影响取其精华,促进后代子孙健康发展。

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载体,千百年来联系着各宗族的后代子孙们。随着时代的巨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作为宗族文化这一种独特的精神产物,其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我们从文化大革命对于一些古迹的破坏,使得宗族中的物质元素受到了冲击。比如祖坟、祠堂等被拆毁、破坏,文献资料被焚毁等,其宗族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依然存在,且作为一种积极的元素影响着宗族中的人们。

现如今社会,高楼洋房使人们变得躲进小楼成一个人自扫门前雪。以往那种鸡犬之声相闻的田间阡陌生活在摩登城市中再也难以得见。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少了,人情冷漠往往会导致当代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许多“80、90”后远赴城市谋生,离开了熟悉的人际环境,面临事业与心灵的双重重压,难免会导致许多客观的问题。而宗族中人际之间依然保持着较为强烈的联系,宗亲们交流感情与信息联系密切,让人觉得温暖,觉得整个宗族是一个大家庭。因此宗族文化在微观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同时也维持着族中宗亲们的宗族关系,使得宗族文化不致没落。而在宏观上,这种需要的满足无疑又起到了相互交流的作用,这种交流也使宗族文化转变成“宗族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与宗族信仰达到光宗耀祖之目的。在我们余氏宗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宗族文化是让子孙传承祖先的祖德,转化成一种教育信仰,这一信仰让子子孙孙凝聚在一起,生生不息。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余氏委员会

(简称福余)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s/12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