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举ldquo一带一路rdquo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s://wap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

“一带一路”宏伟战略是一个多元、包容、共赢的战略,这一倡议的实施,赋予古代丝绸之路新的历史使命,为加快建设沿线的文化产业带来了新契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又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在由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吉林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吉林动画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教授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魏鹏举教授演讲实录整理:

文化——

文化是基于共同价值观、规则与生活方式的自觉认同

当前,国家把文化发展战略上升到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在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处于中心,文化建设做好了,五个建设才能真的和谐,才能真正有序推进。

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就是人的本质,文化是一群人的价值观,一群人的活动,一群人的规则。文化不仅是一群人共同认定的价值,也是一群人能够获得身份认同的最重要的标识。

“一带一路”倡议虽带有典型的中国烙印,但这背后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际化。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就是人的共同体的范畴,人类文明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更多的是融合,是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寻求天下大同,寻求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最后实现全体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一带一路”从中国的立场来看,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但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对文化的追求。

我们要让中国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家,这个完整统一不是靠强制,而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规则、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自觉认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文化是最重要的建设,所以一个学校,一个企业,最高层次的建设是文化建设,越是到了现代社会,文化建设越重要。

产业——

用“一体两翼”推动文化产业建设

第二个关键词是“产业”。文化和产业原本是不相关的,甚至是一对矛盾。现代整个学术体系是按照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是属于“判断力批判”的部分,即审美的部分。审美的本质应该是非功利的,最早当文化领域逐渐变成一个生意领域的时候,德国的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这个现象深恶痛绝,他们发明了一个概念,就是文化工业。他们认为文化被工业化,文化被商业化,文化被产业化,这是文化的悲哀,是文化的堕落,是文化的深度被消平的现象。最早提文化工业的时候是从批判的角度提的,但是不管早期的这些精英知识分子怎么看文化的产业化,文化工业,这个领域还是从市场化、产业化的角度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而且越发展规模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说文化是人的本质的话,人从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对文化就有着发自内心的、根深蒂固的、伴随一生的基本需求。

即使在我们早期的人类社会,人们吃饭的碗,也会想方设法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有工艺感,甚至到后来变成了所谓的艺术品。人类对文化的需求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最早的文化行业是图书印刷业,因为每个人都要看书,普通人读不到书,因为读书只是少数权贵的特权,文化被垄断了。文化的需求、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播,曾经都被垄断了。到了工业化以后,文化的生产传播逐渐实现了大众化,有了现代技术的参与,图书的生产和再生产规模更大,成本更低,品质更好。

我们有时候把文化产业的起点定为古登堡印刷术。从古登堡版的圣经开始,普通人可以接触圣经,让宗教的绝对垄断、绝对腐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代文化产业,尤其在印刷业的普及带来了宗教的革命。文化的产业化首先基于人们对文化本质的、普遍的长期需求,今天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也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矛盾转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其中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期待的关键,也是增长最大的部分。所有的文化产业,在绝大多数后工业化国家都变成了战略性支柱产业。

文化从产业的意义上来发展,一定要与科技结合。比如,《魁拔》这样的作品虽然不是那么成功,但是他的作品代表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真实水平,动画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结合点。乔布斯在离开苹果以后,做了一个影响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公司“跳跃的小台灯”,这家公司被迪士尼以74亿美元溢价收购,乔布斯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里程碑式的影响,他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完美结合在一起,带动了产业进一步的升级。

最早是印刷术运用到文化生产中,后来是录像技术,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中来,产业规模进一步放大。后来有了互联网,数字化,物联网,还有区块链,所以希望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z/15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