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石窟中国》第一集播出后,收到老朋友评论,‘新视点,新角度,耳目一新’。这是我们最想听的。”一向低调寡言的秦川难得如此高调一回。
眼下,由秦川和安秋、奇博文三位甘肃本土纪录片人担任执行导演创作拍摄的3集纪录片《石窟中国》正在央视纪录频道热播并引发观众热议。这也是秦川导演团队在央视播出的第16部纪录片。
生于敦煌莫高镇的秦川,从年开始涉足敦煌文化系列纪录片的拍摄,自此一发不可收,18年来已在央视播出60集纪录片而创造了全国市级电视台(秦川曾供职酒泉电视台)在央视播出纪录片之最的传奇。
《石窟中国》以石窟艺术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外文化交流和多民族融合为内核,全面展示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交融、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
因为常年拍摄石窟文化题材的原因,秦川和他的团队接到了这个宏大又艰巨的拍摄任务。兴奋难抑的秦川,要在这部纪录片中实现自己的一个野心——“突破20年来形成的固有的纪录模式,拍一个不一样的石窟纪录片。”
12月22日,奔流新闻记者采访了秦川导演,听他讲述拍摄《石窟中国》的那些故事。
“我们从20年前开始创作纪录片就一直在拍石窟”
奔流新闻:在《石窟中国》第一集《东渐》中看到作为导演的您出镜了。感觉这对于您而言很少见。这次这样处理,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秦川:这是我们破解纪录片创作中学术化和故事化难题的一种尝试。已经探索了多年,年我们在《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中,请来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作为学术主持人,穿梭在中柬两国的两大遗迹之间,上下关联、左右呼应、贯穿古今,作为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牵线人。让他做牵线人,效果也不错,大家觉得他的出现,是很有学术权威性,另外他的讲述并不深奥,而是很鲜活很生动。作为一位艺术史博士、敦煌学家,他学术功底扎实,联想丰富,现场发挥出色。第一次尝试成功了。
这种尝试在《石窟中国》就更进了一步,包括我们把路上的一些活动过程也捕捉了很多。其实最初也是想找赵声良这样的学者来串线,但是后来发现,因为我们面对的石窟遍布全中国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牵扯到十七八个省,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哪个学者也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合适的档期啊。后来我们就说先不找了,因为时间紧就先干起来吧。
导演秦川(中)在莫高窟第45窟采访
我们前期做石窟寻访的时候,随手叫摄像师把一路上的花花草草都拍下来,为以后做脚本提供一些视觉线索,或者将来主持人找到了以后,让他也是这样走。我原本是想先走个台,走个位,后面再找主持人走一遍。不过后来想一想头都大。一会儿在新疆,一会儿在东北,一会儿在敦煌,一会儿在江南,太占时间了,再说也真没约到一个专家。后来剪辑的时候,就把我一路寻访的这些片段留下了,我说那就先凑合着,最后让总导演王新建看吧,不行就撤下来。结果王老师看完没说啥,就是通过了,(我滴个神),就这么“连滚带爬”地做了现场寻访主持人。请大家多多谅解吧!
在新疆吐鲁番拍摄壁画临摹工程
从播出后各方的反应来看,这种讲述方式大家还是比较接受的。最大的好处是这样可以把很多单调的历史、学术讲述变生动了。包括专家的讲解也不再那么令人生畏,在现场我跟他交流,跟他对谈,这样就把观众的视线牵引到他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