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邹鲁
我们所说的邹鲁,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小诸侯国(即鲁国与邾国)。邹鲁,在自然地理上指今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区。在西周时期.这里是“大东”的中心区域,主要有鲁、邾(包括小邾。邾,战国时改为“邹”)、滕等几个诸侯国。其中邾鲁毗邻,两国“击拆之声相闻”。邹为古国名,本作邾,亦称邾娄,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立,曹姓,涉有今山东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地,建都于邾,公元前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部),战国时为楚所灭。鲁为西周时周公旦长子伯禽代封之地(在今山东泰山以南,故称其为鲁侯),建都于曲阜。由于儒家亚圣孟子生于邹,儒家创始人孔子生于鲁,故邹鲁遂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古时两国疆域毗连,地域辽阔,疆域处在今日山东省泰沂山区与鲁西平原的结合地带上,民众相联,因而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在侯国林立的那个时代,它们都比较注重发展,注意营造氛围,注重文化拓展,以自身的发展地位与独特的文化风貌以及名人文化不断推进发展,并以其成效造就乡里、著称于世。
据考古资料发现,早在年前后邹鲁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非常适宜于植被的发育生长,富饶的土地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在这里的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然环境与物质条件。就目前田野考古资料向我们表明,在距今年前北辛文化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踏上这片土地,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地与自然进行抗争,在这儿定居、生存和繁衍,这由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迹的遍布为我们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约在北辛文化时期,鲁中山区的远古人类来到邹鲁大地,成为这一地区最早的原始居民。从其文化堆积层考古和C—14测定看,北辛文化前后持续了近千年(树轮校正年代为前—前),此后便被大汶口文化所替代。
目前,在邹鲁地区发现的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大汶口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泗水伊家城、兖州王因、小孟、堌城、西桑园、曲阜西夏侯、南兴埠、刘家庄、东韦庄、韩家铺、店北头村、大果庄、八里庙、邹城野店、滕州岗上村等数十处,我们可见当时的氏族群体已遍布于邹鲁大地。邹鲁大地的这些原始居民,在以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制作出众多精致优美的石器、骨角器和质地坚硬、漆黑发亮、薄如蛋壳的黑陶器及大量精细的象牙雕刻和玉石器等,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远古文化,使古老的东方大地较早地迎来人类文明的曙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邹鲁地区因殷及东夷文化的丰硕遗存、更因独受周文化之影响,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产生了震古灼今的儒家学说和诸如孔、孟等历史文化巨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如此,墨子、曾子、颜子、子思等众多的思想家以及工匠始祖鲁班均产生于这方沃土,而且早在史前时期,其先人们就已在此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远古文明,成为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儒学的发源地,邹鲁以鲁产孔子、邹产孟子而著称于世,究其原因,有多种因素,但其地理位置、发展环境、人文情缘、良好礼节等助其成就,形成了一方发展的样榜。邹鲁地理优越,又处于战略要地,周初姬姓诸侯向东方地区分封,在于确保其向东方发展的交通线,扩展其统治势力,并占夺主要的农业地区。在农业仍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的时代,一国人口的多寡、土地的肥瘠,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邹鲁地区在远古时代起就经常作为古帝王的活动中心和农作中心之一,邹鲁境内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宜于农业、畜牧、蚕桑的发展。邹鲁的河流南流入淮,是控制北方到江淮,以及通向江汉地区通道的要冲,在军事上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邹鲁地区的优越地位显然有利于其文化的发展,早在西周时期,邹鲁地区就己经是“大东”地区的文化中心,进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在东迁之前曾遭到戎人的烧杀抢掠,大量文物典籍被毁;东迁之后则日益衰微,王官失守,学在四夷,则邹鲁地区保存丰富的文物典籍,进一步成为当时全中国的文化中心。春秋时人们对邹鲁的文化中心地位是有深刻印象的,晋国韩起出使鲁国,在考察了鲁国文物典籍方面的情况后就曾慨然而叹“周礼尽在鲁矣!”可见当时的邹鲁地位重要。汉朝时期的邹鲁,也依然是当时文化的高地、文化的圣地,秦汉时段的统治者们一直想把邹鲁地区的文化昌盛之学风、民风移植风化到其他地方,“易青齐为邹鲁”,汉朝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其政治中心已经在其首都,但文化的高地依然是在邹鲁。历史尽管演变,人类一直发展,在中华文化不断演变发展的长河中,邹鲁总是以中心出现,形成了著名的“邹鲁文化”。
什么是邹鲁文化
邹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导,继承吸收殷及东夷文化而形成文化特色。邹鲁地区因殷及东夷文化的丰硕遗存、更因独受周文化之厚赐,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产生了震古灼今的儒家学说和诸如孔、孟等历史文化巨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邹鲁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产孔子、邹产孟子而著称于世,邹鲁地区不但是儒学的发源地,而且从春秋战国之际以迄于汉还一直是儒学兴盛的地区,《庄子·天下》篇的作者称,古之道术“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在发展过程中,邹鲁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雏形与特色:即注重“尊尊而亲亲”;多保守而少进取;据周礼而“礼乎礼”(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俱归之于礼);以“劳”讲道德(“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形成崇“文”的传统。由此我们可观,鲁文化也可以称作邹鲁文化,而邹鲁文化正是儒学产生的基本文化背景。
邹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的文化,是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而后形成的文化,其博大精深,后来居上。到春秋时期,鲁国便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中心,鲁国早在立国之初就有着比其它诸侯国更加优越的地位,这是促使鲁国后来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鲁国在各诸侯国的位次排列顺序上居于首位;其次,鲁国待遇优厚,享有特权。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鲁国受封时得到了“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管司、彝器”,其它“文之昭”、“武之穆”的封国亦“有分”,但都没有像鲁国这样优厚。至于鲁国的特权,也不是其它诸侯国所敢向往的;再次,鲁国地理优越,又处于战略要地。鲁都曲阜从少昊时代起就经常作为古帝王的活动中心,鲁国境内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宜于农业、畜牧、蚕桑的发展。鲁国的优越地位显然有利于其文化的发展。它保存有最丰富的文物典籍,重视礼乐的讲习、传授与研究,这是鲁国成为当时礼乐文化中心的重要条件之一;其四,鲁国还是著名的礼乐之邦。在鲁国,至少从士阶层以上,几乎都要求懂礼、知礼、好礼,言语行动合乎礼。鲁国人热爱礼乐,尊重礼乐文化传统,可能是他们认同和肯定自己祖先的功业的特殊形式。鲁国的思想文化虽然在富国、裕民方面几无重要的建树可言,但它却通过尊重和维护传统而保持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及持久的繁荣发达,并最终培育出了儒、墨两大显学。特别是儒学,经由历史长河几百年的淘洗,而日益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到汉代便被主流社会所认可,开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施予强有力的影响。无疑,鲁国的思想文化在这后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可谓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断融合、发展,不断汲取菁华,形成了邹鲁独有的文化框架与匠脉络。
那么,什么可称为邹鲁文化?所谓邹鲁文化,就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在山东邹地与鲁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邹鲁地区早期的历史人文加上后来产生于此的儒学兼融并蓄,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大家庭元素、中国历史文化强势发展的共同体,它是多元文化的并蓄与升华,也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的结晶,它的地域文化与国土文化及与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形成的文化体系并称之为邹鲁文化。邹鲁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做出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从而铸就了她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光耀千秋的重要地位。邹鲁文化不是狭隘的区域文化,而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主流文化、主导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产生思想家的摇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