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脚步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前者让你领略这世间繁华万千,后者让你拥有欣赏这种繁华万千的能力。对黄梵来说,是南京让他将脚步和灵魂融在了一起,让他在行走的路上不断加深对这个城市的认识,当行走成为一种习惯时,便成了他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城市与写作
我迷恋南京的梧桐,每一棵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黄梵特别迷恋南京的梧桐,高大的梧桐树常常会让你觉得那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见证着历史沧桑,见证着悲欢离合。他喜欢爬山,喜欢走路,喜欢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这个世界。在他看来,“当你能用脚用手用眼去触摸历史遗物的时候,历史才真正在你内心打开一个空间,存放你很多百感交集的感受。这个与你读历史书是不一样的”。
从地缘上来看,南京还是一个丘陵地带,而黄梵对这样的丘陵地形特别敏感。“我从湖北到了南京以后,我就发现这个地方的自然和城市融合得特别好,可能是丘陵地带的原因,城市会依山依地形的起伏而建。”也正是这样的地形,使得这座城市有一种和自然相互交融的感觉,而这带来的就是南京文化非常地包容和大气。这让他觉得,这是一个留得下来的城市。
南京带着一种对人生透彻认识之后的忧伤
如果你说让我去找一个历史上的文人去代表南京的精神气质,那就是李煜。黄梵说,那种悲伤,是建立在对人生有很透彻认识之上的悲伤,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在经历了繁盛之后,又经历了巨大的风雨飘摇,之后的那种忧伤,不是什么天真遭遇到什么挫折,是无奈突然雪上加霜招致的大失败,那种忧伤寒彻人心。
黄梵认为南京的文化非常厚实,这种厚实里含着对人生的彻悟,正是这种彻悟,令南京这座城市有一种忧郁,一种哀伤,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这种悲观的力量,和其他地方的文化很不一样。黄梵去过柏林,去过纽约,这些地方会让你感到繁华之后的虚无感,但在南京,这种不大不小的悲观力量,虽然来自历史,却让人多了对人生的觉察力,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盲目悲观。
南京沉浮的历史,其实充满很多人生的启示。从历史上来看,在南京的历朝历代似乎都很短命,明朝一开始是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到北京去了。黄梵认为,人在这样的历史教养中,容易建立起人生的意义,即对所有事物都不要抱有过大的野心,很多事不是野心就可以达成的,与其抱有人定胜天的想法,倒不如扎扎实实做一些事情,扎扎实实投入具体充实的生活,活好自己的人生。
秀丽的面孔下是一颗大胡子男人的心
黄梵说给自己的总结就是,看上去长得比较文雅,甚至还有一些秀气的面孔,但其实有着一颗大胡子男人的心。在给别人的印象中,他都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江南男子,只有在作品中,才能看出他的血性来。黄梵父母在兰州工作,7岁之前他在那里生活,7岁之后才回到湖北黄冈爷爷奶奶身边读书。无论是兰州、黄州还是南京,这三个地方都对他的影响很大,对他来讲都非常重要,每个地方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北方的生活,让他做人做事都特别果敢决断,很有魄力。这不仅表现在作品中,也表现在生活里。黄梵组织过很多文学活动,常常一个人带领几个同道,就能把一个超大型的活动成功开展起来,而且可以达到专业水平。这些活动在别人看来,没个几十、上百人投入,是无法展开的。而这做事的魄力恐怕就来自北方的生活。
湖北黄冈对他来讲是一个忧郁的地方,这源于在黄冈经历了太多与父母的离别,太多的孤独。到黄冈以后,黄梵就和父母分开了,那段时间都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也就是说从7岁到16岁,父母都不在身边,等他们回来,黄梵已考上大学,离开故乡了。
黄梵说,从小学读书开始,我看到的都是别人家的父母去学校接孩子,带着同学上街买东西,带他们去玩,而我一直都是一个人。人家孩子都是年轻的父母接送,我弄个奶奶去接,对孩子来讲多没面子是吧?所以,那个时候我根本不让我奶奶去学校。
那个时候,孤独忧郁的感觉就一直陪伴着他,这是在黄冈这个地方,带给他的一种气质。
后来到了南京,黄梵觉得自己的忧郁、悲伤和悲观主义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说,你知道吗,原来我觉得这东西一点用都没有,对我的人生是一种破坏,是减分项。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它其实是加分项。因为当你处在非常悲观和忧郁的状态下时,你是会非常敏感的。在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个大大咧咧很乐观的人,那这种人往往不拘小节;相反,如果你总感觉自己是一个边缘化的人,你会发现你对世界的感知比别人多,敏感度会大幅提高。
这些敏感对我思考问题特别有帮助。黄梵说在南京上大学期间,是他建立认识世界方式的黄金期。他知道这个时候他要开始为其一生建立思考方式,建立观察世界的方式,建立洞察社会秘密、人生秘密的独门绝活。这个时候,所有过去认为是减分项的东西都显得弥足珍贵。他的观察力、洞察力、思考力都得到了提升,很多时候让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感受到了别人感受不到的微妙之处。
“其实我在从事写作之前,在大学期间,已经是这个样子。正因为有了高度的敏感,所以我上大学期间,我几乎把南京理工大学的文科书全部看完了,为什么我会疯狂地看文科书?就是太多的敏感导致我满脑子都是问题,我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看别人怎么思考这些问题。”
南京让黄梵的忧郁和悲观的精神气质有了可以承载的力量。尤其是在写作之后,虽然很多东西用不上了,慢慢地,这些用不上的东西,让他有了自己完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感知事物的方式,这些都是拜南京所赐。
从北方生活所带来的魄力,到黄冈的孤独和忧郁,最后再到南京的敏感,不同的城市都在黄梵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无论少了任何一部分,黄梵都不能成为现在的黄梵。
行走与写作
通过行走感知世界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当我真的成为作家时,才发现日常生活中被大家忽略的瞬间恰恰是我想要写的。”黄梵的写作与行走密不可分,他坦言,如果不能行走,也许写作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认为写作中的观察力并不能仅仅只体现在对重大事情的观察,更应该体现在对细微之处的观察,比如一片落叶、一只蚂蚁都会让他提高对世界认知的敏感度。写作是一台望远镜,也是一台显微镜。
黄梵自小就喜爱行走,四岁时随父母下放到甘肃山区,下放的地方较为偏远,黄梵常常跟着向导,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一走就是三小时。成年人都走不动时,他依旧兴致勃勃。上小学时,爷爷在码头当搬运工,黄梵常常中午放学回家后,要为爷爷送午饭。每天一早,爷爷需要去被随机分派到的码头工作,而黄梵常常需要从小镇出发,一个一个码头寻过去,才能顺利把饭送到。最多时,送饭走过十里路。
当行走变成一种习惯时,就自然成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黄梵说:“行走时人整个感官是完全打开的,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回到了最根性的一些问题上,比如当你在人群中时,你还会考虑社交关系和社会等级,人生和人际的乐趣和纠葛,成功与失败等,但当你一个人面对自然和世界时,当你独自行走在南京的道路上时,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你个人和世界的关系,尤其是和自然的个人关系,所有等级、纠葛、胜负等都消失了。”
黄梵作品中很多的灵感都来源于行走,他作品中经常出现一只野猫,这只野猫因为喂的人特别多,时常看到黄梵时它都是饱腹状态,但黄梵却以为他很饿,喂食物次数多了,他慢慢察觉到小猫只是假装吃两口。黄梵说:“他是想跟我在一起多待一会,其实猫是很孤独的,他跟我们人一样,有时候也需要见见朋友,它在这个小区里面也没什么朋友,对吧?”对动物和植物的感知,让他的很多作品都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也令作品中的形象愈发生动。
谈及年轻人的行走方式,黄梵认为年轻人代表着更多的可能性。每一代人的行走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的,老一辈的行走方式可能是爬山,奔赴城外的田野,年轻一代则会通过拍照走湖活动,拍照街道、公园、幽谧之所,发朋友圈去表达。并不能武断地评定哪一种行走方式更好,多样化的行走方式,反而大大提高了我们对于行走的认知,会更激发更多人对各种行走的乐趣。
先了解再热爱
在黄梵眼中,传承南京城的文化其实和写作一样,先通过行走弄清楚原汁原味的金陵文化和生活。金陵的文化在哪里?就是那些老房子,老古董,老白局,老小吃,老南京话,老南京人继承的生活等,它们体现出的文化传统,正是当代南京人需要去传承的。
年,黄梵曾经和严力、李笠等国内外16位著名诗人行走老门西,感受最原汁原味的南京老城区的生活。探访后他们认为,城市建设需要烟火气,老门东当时的建设虽然保留了该保留的,但是缺少了原来在老门东生活的居民,缺少了世世代代居民在这里积累起来的市井生活,也就缺少了对一部分文化传统的传承。
在黄梵看来,行走可以帮助人近距离地接触在地文化,只有近距离触摸城市老建筑,品尝传统美食,亲身体验祖辈们的生活,才能真的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
黄梵专访
感谢阅读
采写:姚双凤何姗姗陈雨
图片:黄梵
视频:赵昱
编辑:张媛张亦弛
手绘:丰翎儿范辰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