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58150.html
(二)佛教的和谐思想
僧团就讲“六和”,释迦牟尼佛在建立僧团的时候,首先就提出了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释迦牟尼佛在建立僧团的时候,首先就是把这个“六和”,作为约束我们自己的行为的一个起点。“六和”又称“六和敬”,就是互相尊敬,这是佛陀规定在僧团内部所应当遵循的准则。
至于与广大众生的关系,佛教则提出了“四无量心”与“四摄”。所谓“四无量心”,指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就是慈爱众生,希望给他们以快乐。“悲”就是悲悯众生,希望他们都能得到救度,脱离苦海。“喜”就是见到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而心生欢喜。“舍”就是虽然饶益广大众生,而心行平等,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无量心”,与众生同乐,法本清净,拔众生苦,离一切执。“四无量心”主要是从心性上下手,如果真正做到了“四无量心”,我们在座的都能够做到这“四无量心”,那就是佛心了,我们就可以跟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学习,打成一片,相互之间就没有纷争。“四无量心”能够做到了,再加上“四摄”,从行为上去做,那就是“活佛”。“四无量心”和“四摄”从字面上讲,虽然没有提到“和”字,但它包括了与众生和谐相处在内。
佛教提倡的和谐,是建立在“缘起”的基础上。缘起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就是依缘而起的意思。“依缘”是指借着某种条件,“起”是发生的意思。因此,“缘起”就是借着某种条件而产生。佛教指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现象界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的。
我们能够发“四无量心”,就是把宇宙世间的一切东西都包含在我们的心胸里面。如果我们用“四无量心”,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那么极乐世界的美好理想就可以实现了。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给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幸福的社会,“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这样一个社会,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和谐社会。其中的前五句“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后面的七句“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是指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回向偈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涌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