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603798.html
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境遇。这篇文章将主要梳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演变问题,明天我们再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化演变进行梳理。
总体上看,中国文化近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质疑、反思、改良及根本上的变革。然而历史的吊桅之处在于事物总是容易走向自己的反面,最革命的人往往最容易转变为最保守,对文化的探索也是如此。这也许就是辩证法吧。
简单来说,中国文化是随着国势的下降,进入反思,割裂期,由于国家政治、经济的积贫积弱,文化上首先兴起的是改良主义,十九世纪后期的文化现状即是改良主义,目的是在不改变中国文化主体性、主导型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强处,试图借此改变中国的贫弱现状。
进入二十世纪,清朝灭亡、军阀混战,国共分分合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整个国家几乎陷于四分五裂之中,在二十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前,文化界主要活动主要围绕着救亡图存进行,对西方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翻译、研究更深入,文化教育开始向西方看齐,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多持质疑、反对甚至废除的态度,这种茫然无绪的文化状态导致了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兴起。这种虚无主义埋下了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运/动的目的实际上是想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基础上建立起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形式,并通过各种运/动起到发/动//群众、锻/炼/群/众的作用,最终是想防止中国出现历史的反复(看看苏/联的结果就知道当时的策略是对的,只是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偏离了方向,这里不详细分析)。
改革开放后调整文化方向,重新转向以西方为师。在这个阶段,中国文化界从内容、到学术评价标准、到人才培养方式都向西方学习,从而导致现在面对西方时完全没有话语权的局面,这也是当今盛行文化虚无主义的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和土改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政治方面则采取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的形式,而文化方面由于属于精神层面,并牵扯到意识形态问题,无法直接通过改造社会、经济、政治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造,然而现实要求又必须有适应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文化形态,因此在文化上的探索走了比较多弯路。
也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当代文化研究更偏向于纯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的协调和关联不够。一方面学术界一部分人想要在学术研究中摒弃外在的影响,想要做“客观的学问”,另一部分学者则比较难于将“文化”同实用的“政治”、“话语”、“战略”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政府则认为国家的“文化战略”是同文化界关系不大。这种巨大的裂痕直接影响力文化界学术的发展。
而西方则不然,近代以来西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直接参与到社会进程中,与政府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政策自觉结合起来。从人类学著作《菊与刀》的写作背景和过程及影响就能看出西方在这方面是良好协调的典范。西方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在塑造地缘政治优势、舆论传播优势、人文社科思想话语权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未来中国文化应当会在这方面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