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较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年出土的陵阳河文化遗存,是大汶口文化最早的发现。继之,年三件刻有“钺”、“斤”、“旦”的大口尊再次出土,年进京展出后,于省吾、唐兰等先生认定为是年前的文字。由此历史、考古、古文字等学界掀起了讨论中国文明的热潮,到80年代初,将中国传统说的年文明史,改写为中国有年文明史。莒文化研究随之提出,轰动海内外。中华早期文明由东部东夷文明和中原华夏文明共同育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宋镇豪的一项提案呼吁加强对莒文化的保护,他认为莒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代表,3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对此进行了报道,接着多家媒体都提出要重视莒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宋镇豪的一份提案让山东莒县和莒文化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使得莒文化成为成为与齐、鲁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热点。
一、莒文化的先秦历史进程
在周代,姜太公、周公旦、封立齐、鲁建国,桓公称霸,孔子删改六经、创立儒家学派,对一些史籍进行整理编修工作,《左传》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典籍。而莒文化的远古历史,确实很少有可信的记载,整个东夷被视为比中原地区落后的蛮夷之地。其实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周文化,是从西部传来的文化,是人们记录、研究的文化。而莒文化是一个用文物摆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莒文化比齐、鲁文化要早,莒文化有其基本的延续进程,是一个基本未间断的地域性文化。莒文化的地域,约北起胶济铁路以南,南至陇海铁路以北,西至沂山、蒙山,东临黄海。
年9月,在沂源县土门乡骑子鞍山石灰岩的一个裂隙中,发现了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猿人化石距今约40万年左右,被称为沂源猿人,是山东最早的人类,即东方夷人的祖先。见吕遵谔等:《山东沂源猿人化石》《人类学学报》年4期。年在沂水南漥洞,日照秦官庄丝山等地发现了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余件,在沂水湖埠西村、莒南烟墩山、日照竹溪北沟、奎山、虎山和胡林等地发现距今七、八万年的旧石器,被学者们称为“沂沭河旧石器文化”。
年在沂沭河流域发现上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存,填补了山东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缺环。其中在沂河上游沂水县发现19处细石器地点,在沭河西岸发现45处细石器点,莒文化是比较集中的区域。时代约在1万年前左右。考古界称之“沂沭河细石器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曙光—扁扁洞遗址,在沂源县沂河支流的螳螂河畔,张家坡乡北桃花坪村后北围子山,俗称扁扁洞内,山东省考古所和中国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分别于年—年进行两次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出土陶片十分破碎,均为夹砂红陶,火候较低,磨损较甚,无复原器,可辨釜、钵两类器形,釜沿略卷,长直腹,有的沿下加一周泥条,与后李文化同类形器物具有一定相似性。石器主要是磨盘和磨棒。从洞内采集到的人骨和兽骨经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检测,碳-14数据校正后为距今—年之间,莒地先民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也为我们追寻旧石器、新石器文化的过渡以及早期人类如何由山区走向平原,发展农业,提供了重要线索。
年,山东省考古所在潍(淮)河之畔的寒亭前埠下考古发掘,出土一批后李文化的又一新类型遗存,陶器均夹砂陶,不见泥质陶,器类以釜为主,少见连续附加堆纹。器形有陶釜、陶钵、陶罐和石凿、骨笄等,其年代约在至年。
鲁东南的莒文化区,它有着广阔的高亢平坦的山前平原,在这里发现了距今至6年的北辛文化的地点有:河东区泉上屯、罗庄的晏驾墩,兰山区小城后等村庄。
大汶口文化是继北辛文化发展而来的,其时间约在—年左右。整个大汶口文化前后延续多年,大体分为早、中、晚期三个阶段。山东省年普查数据是处,而莒文化内有处。大汶口文化在当时的东方处于强势,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原地区比较,早、中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到了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影响占了上风。
莒县早、中期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小河村、杨家崮西、陵阳河、朱家村、杭头、仕阳等遗址。特别是陵阳河、朱家村、杭头、仕阳等出土文物表明,农业和饲养业是经济来源,渔猎业退为次要地位。生产工具石铲、石镰、石刀,说明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莒县出土的一些硕大无比的储粮陶罐,胶州出土1立方米的碳化、灰化粟粒,表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莒县陵阳河遗址的墓六和墓十七,是同时期墓葬之冠,成套酿酒滤缸,盛酒的高领缸、盉、高柄杯酒具占出土器物的百分之四十五,尙酒习俗间接表明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陵阳河等各处遗址出土标本证明,莒地已开始种植粟、稻、黍、麦等农作物。六号墓随葬猪下颌骨33个。
陵阳河等遗址出土文物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主要是制陶、制玉、制骨、建筑和纺织等。烧制度高温鸟形白陶鬶、茶杯、薄胎高柄杯和牛角形陶号,这些都是制陶业发展的重要成果。玉砭石、玉璧、玉壇形片、玉铲、骨针、骨雕柄等的加工,采用截割、钻孔、雕刻、使用线锯切石、抛光等一系列先进工艺,堪称绝代佳品。
大汶口文化令世人瞩目的焦点是陶尊文字的发现。目前已经在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仕阳、前寨、尧王城、里岔等遗址发现八种类型二十余字。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文字已由更早独体字演变成复体字,是原始文字日趋发展的时期。有的释“旦”、“皇”、“丰”、“戊”、“酒”、“拍”、“肜”、“昊”、“斤”等的初文。它是由祭祀的祭文发展而来。是最早的陶文,是汉字的祖形。
从陵阳河发掘的墓葬排列和规格、墓之大小和随葬品的种类、多寡,可以看出贫富分化日渐严重,社会结构从母系过渡到父权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原始民主主义和集权首领已出现象征着野蛮的、蒙昧的、一盘散沙的时代将结束。已迈入部落方国时代,约在年,莒地已显露出中国文明的曙光。
龙山文化的确立是30年代,年对日照两城遗址进行发掘。目前,山东省龙山文化遗址处,莒文化范围内有处。其已发掘和著名者有:日照两城、东海峪、尧王城、五莲丹土、胶州三里河、诸城呈子、莒县马庄、大略町、段家河、临沂大范庄等。经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学界已达成共识,鲁东南的龙山文化,在全国是典型龙山文化的代表。
龙山文化的陶器以色泽漆黑、造型灵巧、种类繁多的黑陶最具特色。蛋壳陶高柄杯是中国制陶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同时还有灰陶和白陶。此时已广泛使用快轮拉胚成形技术,陶胚薄而均匀,棱角清晰。龙山文化的房址,既有地穴式,也有地面建筑。房屋形状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面积不大。建筑方法上用挖槽筑基的方法。建筑材料出现了土坯,并采用了错缝叠压垒砌技术。尧王城遗址就采用这种方法。城墙的修建表现了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目前莒地发现和发掘的城垟已有陵阳河、钱家屯、段家河、尧王城、两城、丹土等。
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莒文化在史前文化的研究中占据领先地位。经测定的龙山文化C14年代数据,距今年至年之间。山东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去向是岳石文化,这在地层学和年代学上都得到了证明。日照东海峪遗址新发现的三叠层,下层是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层介于典型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为过渡层,上层是典型龙山文化,考古界称“三叠层”。是目前同时期仅有的发现。陵阳河遗址从大汶口、龙山、岳石、周代文化遗存均有出土。其延续时间近两千年。尧王城、里岔遗址已出土与陵阳河遗址相似陶文。这表明陶文延续有了新物证。年两城出土的阴线刻兽面纹玉锛,莒人的创造性和超前意识在同时期文化中是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青铜冶铸是社会生产飞跃发展的标志。龙山文化出现铜器地点有郊县三里河、日照尧王城、诸城呈子和临沂大范庄等四处。
岳石文化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现的。年陵阳河发掘时,出土一些器物和陶片,年二次文物普查时,在城阳镇塘子、马庄、桃园、三角汪、上峪遗址出土了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岳石文化遗物,三角汪镂孔豆、盂、平底尊、圈足尊、缸、甗等。山东全省岳石文化遗址处,莒文化地域内有54处。岳石文化的年代约为年至3年左右。与历史上的夏代纪年基本吻合。岳石文化的分布与龙山文化基本一致。岳石文化的祖源是海岱龙山文化。总之,夏代东方古老的莒人,一直保持着独立的文化传统,顽强地迈着历史的步伐,在鲁东南地区走完了长达年的岳石文化时期发展历程。从上博芷战国楚竹简记载证明:莒,是夏朝九州之一的莒州。它是莒文化延续的依据。
17世纪后期,商王朝代夏而兴。商人在商代中期出现了第一次向东扩张的殖民浪潮,这次扩张没有影响到莒人活动的地区;商代晚期,即殷墟时期,商人再次东扩,一直推进到胶莱平原和胶州湾,但似乎也未深入到莒之腹地,在泰、沂山的西侧、南侧和北侧,形成了夷商文化的交错、交恶和交融的复杂局面;商文化影响,有自西向东递减的态势。鲁南和半岛受商文化影响多一些。鲁东南的莒是保留土著文化和实力雄厚的一支。甲骨文中的“四邦封”或曰“四方封”其中就有“莒方”。他们受商文化影响很少。商代莒国的青铜文化有其独特风格。如费县出土的27件青铜器,上面有“莒举”铭文者有16件。出土的“簠”和“鬲形分裆斝”,是商代器物中少见,有莒之地方特色,是研究商代青铜器最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周王朝灭商之后,武王为迅速建立周天下的秩序,而大封诸侯。武王封建的战略意图是:把统治网络牢固地掌握在姬姓宗亲和贵戚手中。但同时也需要对参与灭商的盟邦“八百诸侯”予以承认和褒奖;封五帝先圣之后裔、封商纣王之子录父、以示对历代圣贤、殷商先王的尊崇和殷遗的宽厚;此外还封立了一些异姓族国家,这只不过是承认既成事实而已。莒国可能就是这样被武王承认而封的。莒国从周武王受封至公元前年被齐所灭,莒是东夷民族的强势土著国家,是“东夷之雄”。
目前出土带莒之铭文的铜器有西周中期的“莒钟1—5号”,春秋“莒叔之仲子平游钟”和战国“莒公孙潮子钟”;还有“莒大叔壶”、“莒冶丙币范”、“莒候簠”、“莒太师申鼎”、“莒戈”共约80多个莒字。是山东诸国中首见。另有人面首大刀、山字器、多兽盘、龙凤纹仪仗、裸人方鼎等,这些青铜器是同时期之罕见。西周早期,周穆王时代淮夷(莒夷)兴起,攻打周王朝,金文中尚有旁证。录卣铭文中:“王命曰:‘(莒)淮夷敢伐内国,汝其以成周师氏戌于叶师’。……”西周中晚期,周懿王开始,周王室衰微,其主要原因是:南淮夷首领膚(莒)虎反叛。史密簋铭文说:‘唯十又(有)二月,王命师俗、史密曰:“东征”。南夷膚(莒)虎会杞夷、舟夷、观,不折,广伐东國齐师族土、遂人,乃执鄙寡亚。’这一仗打的西周开始衰微。逐渐走下坡路。潍河是古代淮河,发源于莒地,莒人住在淮河流域,所以称莒人为淮夷或莒淮夷,莒虎是南下的莒人,把淮河之名也带到南边,即今之淮河。
未完待续。。
年5月26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