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传媒产业大趋势之政策导向篇北

刚刚拉开它的序幕,传媒1号(id:zcfhxy)推出《预见传媒产业大趋势》专题,向业界、学界大咖取经问道,向读者提供关于传媒产业的趋势、机会、发展的参考意见。

本系列共包括:

电视篇(李鸣·未来电视CEO)

视频网站篇(郑蔚·优酷副总裁)

直播篇(吴云松·梦想直播总裁)

新媒体篇(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台网联动篇(戴钟伟·东方明珠总编辑)

电视剧篇(赵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

综艺篇(冷凇·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新闻篇(王嘉鹏·财新传媒编委、财新网高级运营总监)

政策导向篇(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市场格局篇(王钧·中视传媒总经理)

胡智锋: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创建人,中国著名电视节目策划人。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年12月14日,笔者就传媒产业大趋势的系列问题,向胡智锋教授请益了近一个半小时。

此次的《预见》系列,传媒1号(id:zcfhxy)拜会了十位来自各大领域的传媒人物,每人有每人独特的气质、气场,每人有每人专精的思考、洞见。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胡教授给我最直抵内心的印象是——这是一位通透的传媒思想大家。

传媒1号副主编浅度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现场对话图

立命于世,有的人活得拧巴,与自我、与周遭、与时代对抗,一辈子的战斗英雄;有的人活得无为,不破不立,无罪无功;有的人活得通透,顺应内心、顺应时代、顺应潮流,在大势中开垦自己的方向,在大局中活出自己的方圆。我内心对胡教授的心理画像,大抵是后者。

在预见大势时,他说,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脉络,是与《十九大报告》紧密相关的,因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首先取决于政治格局;

在回答双主流对接时,他说,主流意识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主流意识的传播方式,主旋律的创作、宣传、报道都缺乏对主流观众的认知、了解,何谈击破与传播;

在谈新旧媒体竞争时,他说,核心在于人,对政治走向善于把握、对资本吸附具有魅力、对前沿技术能够驾驭,这种人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复盘与预见

在采访每一位老师时,我都会问他们一个相同的问题:“您如何评价刚刚过去的,又如何预见即将展开的?”

每个老师给出的答案,都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这正是让我觉得这样的采访的价值所在:你能向读者传递一个最大公约数的关于传媒产业共识性的评价,这可能是最具参考性的客观;你亦能读到每位老师各自视角中的独特,这可能是最具思考性的主观。

胡教授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大概是学者修养,他的答案是宏观、全面而清晰的。

若对有个总结陈词的话,可以概括为,上半年是感性的焦虑,下半年是理性的回归。

在电影上,上半年电影票房总量不足亿,许多人开始焦虑、彷徨、悲叹,怕中国电影将要进入停滞期甚至下降期,不料,《战狼2》一出,便又再次激发电影大盘的活力,一路冲高破亿大关;

在电视上,上半年“电视将死”的呼声甚嚣尘上,然而,这是有问题的说法,这是不负责的论断。一方面,在理论认知上,不该这么片面、局限与狭隘,另一方面,在业界实践中,以央视为代表的一众电视平台也在持续发力,比如央视提出的“CCTV国家品牌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所以,现实情况是,一来,整体盘子并没有衰落,二来,电视平台正在积极寻找转型的可能性。

若对有个总体预测的话,可以概括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脉络,将与《十九大报告》紧密关联,因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首先取决于政治格局。

从《十九大报告》可以解读到,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将总体发展平稳向上,体现在大趋势的主要有两个整体上的大需求:

一大需求是对外的。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国家经济战略的部署,即将产生非常大规模对外扩张的文化需求。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记载上是空白区、文化交流上是零记录,没有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对外输出、落地影响的先例,而这部分的需求即将伴随着国家整体战略起步,首先会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综艺等领域率先破土,在外销与译制上会有较大突破;

另一大需求是对内的。

年的传媒产业将与国家部署的公共文化相结合。传媒产业在对内需求的大势是,辅助、推动、协同国家层面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年,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在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展演平台、文化展示空间、文化资金支持,都会全面围绕着这一中心进行统筹部署,包括影视、动漫、游戏、出版、数字艺术、网络视频、民间艺术、特色小镇在内的各方力量,只要在这一大势上顺应而为,则有可能得到较大的扶持与增长。

落实到传媒产业,尤其是影视产业在年的趋势发展,胡老师认为:

在电影领域,发展不会受制于好莱坞的外部冲击,只会受制于自身能力的内部局限。年,无论《战狼2》或者《二十二》的成功,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电影若想继续实现突破,唯一的方法就是拿出唤醒中国人情感共鸣的良心之作。这里有两个充分必要条件:第一,情感共鸣,电影的场景决定了这是一门类似于球赛、类似于跨年的,要达到满足老百姓扎堆鼓掌、扎堆喝彩、扎堆狂欢需求的艺术样式;第二,良心之作,必须在主题上、故事上、叙事上都充分满足当代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的高水准作品。

在电视领域,尽管天价片酬、收视造假等乱象制约行业发展,但是近年来的总体制作能力、影响力、传播力,电视都在发生有目共睹的增长。这种增长不但是对内的,同时也是对外的,例如在电视剧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出口,非洲、蒙古、中东…,都在引进中国电视剧。乃至未来电视领域是否还有更大的增量,则取决于它继续扩张的传播力:对外方面,传播力是否能助力更大的外销增长;对内反面,内销价格已经达到了高点,若在电视广告大盘没有增长的情况下,价格再增高就会陷入无人购片的死循环。

在纪录片领域,是具有可预期的增长空间的。一方面,伴随着《二十二》的现象级成功,整个纪录片圈儿都在卯着劲儿,若年再出现一两部现象级作品,那么纪录片的产业规模就会顺势被带上去;二方面,目前纪录片产业基础弱、市场份额小,目前仅有约20个亿的总值,发力空间巨大;三方面,伴随着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中国走向世界的需求,政府、社会、媒体、海外、制作机构的资金走向都在往纪录片上投,而资本则是发展极强的后盾。

在网络视频领域,由于互联网的平台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大电影、网络剧、网络综艺,往往可以进行IP流通以形成圈层合力,不但在国内取得了的飞越式发展,亦在国际上搅动了不小的反响。而在年是否还能持续看涨,实则与视频平台的整体运营、新媒体的整体发展有关,如果持续“烧钱”,则还有增长空间。

总而言之,在传媒产业尤其在影视产业中,电影、电视剧领域总体格局趋于稳定,与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比较有弹性的一则在于网络视频领域,二则在于纪录片领域,可能出现黑马,可能出现爆款,可能出现惊喜。

主流意识与主流人群

的一年以来,见过许多想要兼顾政策需求与市场需求的作品,有的做得不错,但更多的不如人意。

所以,这一年我一直想起胡智锋教授此前提出的“双主流对接”的理论。“双主流对接”,指的是主流意识与主流人群的对接,主流意识就是国家层面弘扬的主旋律价值观,主流人群就是时尚、年轻、具有传播力的年轻群体。这个命题,直指的就是政策需求与市场需求的兼顾与平衡问题。

而根结在于,多数传媒人都明白“双主流对接”的重要性,却没有多少传媒人明白如何完成“双主流对接”的方法论。

包括我在内。所以,我仔细请教了胡教授这个问题——究竟如何“破”,究竟如何“立”。

胡教授指出,“双主流对接”的失效有两大因素:一是,主旋律作品的创作缺乏对主流观众的认知与了解;二是,主流观众对主流价值的理解不熟悉、不到位。中国并不缺主旋律的作品,亦不缺主旋律的宣传者,缺的则是具有高度传播艺术的主旋律宣传家。

其暴露在主旋律创作中的通病有三个:过正、过单、过概念。

过正,是反应在人物塑造上的问题。太过板正、一本正经,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疏离感。这样的人物始终处于“会议感”的非正常状态下,而我们应该把他扭转为在吃喝拉撒中、在烟火气息中、在老百姓正常生活情境中,与老百姓共呼吸、有共鸣、能亲切的具有地气儿的人物。因此,解决方案便是“日常化”。

过单,是反映在主题呈现上的问题。目前很多主旋律作品,没有假设,没有推导,只有结论。然而,年轻人是需要辩论的,是需要探讨的,是需要话题感与参与性的。如果一个作品上来就是结论,如何制造话题性?没有话题性,如何谈论传播力?因此,如果把结论创作成可以探讨的话题,那就是年轻人喜欢的样态。举个例子,《小别离》探讨的是孩子教育的问题,但它并没有一上来直接给出一个到送孩子出国好坏与否的结论性答案,而是通过不同家庭的不同做法的呈现,给到观众足够充分的探讨空间,也才造就了这一项目的成功。因此,解决方案便是“话题化”。

过概念,是反应在语言表达上的问题。许多的主旋律作品,全都是书面语,全都是口号,这是令主流观众难以接受的语态。为什么习大大在表达“艰苦奋斗”时,说成“撸起袖子加油干”?因为这才是老百姓的话,才是人性化的话,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空泛的。因此,解决方案便是“人性化”。

因此,实现“双主流对接”的三个“破”,分别是过正、过单、过概念;对应于此的三个“立”,则分别是日常化、话题化、人性化。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谈到传媒产业大趋势,绕不开的一大问题,便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强弱之变,高下之争。

胡智锋教授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是基于四个因素的判断:

第一,政治因素。

不论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在一个国家层面的角色扮演中,都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都是凝聚民心的向心力。如果老百姓的心都散了,又何谈发展,何谈建设呢?

因此,从政治高度来说,党和政府绝不可能让媒体放任自流。上一阶段,对传统媒体的把控持续从严,对新兴媒体的监管较为放松,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看到了新兴媒体服务百姓的功能,看到了新兴媒体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点的利好而进行的鼓励创新,也由此让老百姓觉得新兴媒体更好玩、更有意思。然而,年起,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也开始了持续收紧,下一阶段,双边的审查标准则可能慢慢拉平,当接近于一个尺度之时,则谁也不见得有绝对优势;

第二,资本因素。

上一阶段,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风口,投资、增长、创新,在新兴媒体中不断扩张。与此同时,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则遭遇商业模式的窘境,中央、省级、地市、县级的四级电视频道抢夺同一个广告市场,这实则是内部的恶性消耗,尤其在新兴媒体瓜分广告市场的境遇下更显突出。

下一阶段,无论对于传统媒体或者新兴媒体,未来是否有成长空间的核心因素则在于到底谁具有更强的资本吸纳能力。而资本将往哪里投则取决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的潜在价值。你是否有独创的、无可取代的、别人拿不出来的内容?如果没有特点,没有优势,没有识别度,那么只会出局,资本只给有特色、有潜质的创新者加持。

第三,技术因素。

是否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舒畅、更人性化的体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的关键所在。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能移动的劣势,但是目前也在积极改造中,正在通过媒介融合推动自身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电视互联网化。现在电视领域的策划会,一定会有新兴媒体的加盟,专门负责新媒体的融合、移动端的对接,如果未来电视在新媒体制作层面出现新的增长点,让用户觉得方便就仍有发展。而只要传统媒体突破了目前在社交化、互动感上的局限,与新兴媒体仍在技术上具有同量级的竞争空间。

第四,人的因素。

无论政策、资本、技术,最终都会落实到人。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争,最后必将落脚在人才之争。什么才是传媒产业的人才?对政治走向善于把握、对资本吸附具有魅力、对前沿技术能够驾驭,这就是人才。而这种人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结语

访谈的最后,我说,胡教授,您给的传媒人,说几句寄语吧!

胡教授说,他希望传媒人在做好四件事儿:

第一,重学习。咱们传媒人最容易犯的毛病,便是浮躁。然而,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更迭的时代,传媒人之所以为传媒人,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第二,有情怀。要实现自我的理想,更要把自我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进程中扮演传媒人应有的角色;

第三,执行力。同样因为浮躁,今日之传媒人时常做半截子、做不到位,这就让很多好事儿流产于似是而非、浅尝辄止、缺乏深度的遗憾中;

第四,有智慧。在中国现阶段这个特定的发展时期,传媒人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个准确的、自明的把握,一方面,从大局看,广电管制有需要改良的层面,另一方面,从个体看,你是否有应对这一系统的智慧。这是同等重要的。

胡教授说,他反复重申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诗意提升现实,智慧改变世界。”这不仅是赠予传媒人的金玉良言,我猜想,或许也是胡教授人生阅历与智慧凝结的座右铭。

这样的鞭策,献给中国所有仍在路上的传媒人。

欢迎加入“1号社群”,

每日获取《1号新闻》;

每月获取《1号月刊》;

每季获取《1号蓝皮书》!

1号小编——扫码进群

推送列表

预见传媒产业大趋势之政策导向篇|北师大院长胡智锋:中国特色文化产业首先取决于政治格局

年传媒业最重要的十大新研究

年网络视频内容十大发展趋势

1号学术|浅度:年,省级地面频道的窘境如何破?

1号招聘

传媒1号芒果娱乐影行天下搜狐财经网易财经阿里移动事业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z/13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