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感冒 http://www.weissua.com/jxzl/5334.html
最新发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今年“两会”注定不同寻常。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他担任总理以来,第七次在人代会的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份时长仅1小时、全文仅字的报告,比往年2小时、2万字左右的报告,时长和篇幅都减少50%以上,堪称史上“最短、最实、最简”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是40年来字数最少的政府工作报告,但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这份报告却字字千钧,含金量十足,精炼地对去年工作和今年以来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工作进行回顾,明确地提出今年经济目标发展的主要任务,对今年下一阶段工作作出部署。文化产业也从中找到了清晰的定位,十大走向跃然纸上:
1、“文化就业”要稳住基本盘。
2、中小微文化企业是产业的活力源泉。
3、文化消费和文化民生,畅通产业循环。
4、文化新业态借”新基建“实现新腾飞。
5、文化扶贫和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6、文化金融为产业发展注入“血液”。
7、文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8、文化产业融入区域发展大局。
9、文化贸易促进各国民心相通。
10、文化精品创作凝聚中国力量。
1、“文化就业”要稳住基本盘。
39次出现,“就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既说明就业问题之严峻,又说明就业工作之重要。今年,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万,同比增长40万;新冠肺炎疫情,更让就业形势雪上加霜;而失业的问题还是全球性问题,尽管中国作出最大努力,可失业率仍可能会略有增加,失业人数也可能进一步增加。“稳就业”是今年最重要的也是最大的任务所在,稳住就业就保住了基本民生。
破解“就业难”,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各行各业形成合力,文化产业也要为就业创造条件。事实上,这些年来,文化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人脑+电脑“、”创意+创业“,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容量大,据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截止到年末,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达.3万人,与年末相比,文化就业总量增长了30.8%。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约占就业总人数的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GDP具体增长目标,旨在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不提目标不意味着不重视经济增长,不意味着任由经济增速下滑,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有一句话很重要,“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当前最重要的三项任务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只有在发展中进一步拓展岗位,解决就业压力。而疫情下的文化产业,除了线上文化产业兴旺,其他大多处于停滞或休业状态,相关部门应有作为和担当,不能”一刀切“,要实事求是推进文化企业复工复产、复业复市,保证多万文化从者业的就业,这样既能稳定现有就业,又积极增加新的就业,压实就业基本盘,让文化就业为全国的“保就业”作出贡献。
2、中小微文化企业是产业的活力源泉。
中小微文化企业是产业最小的细胞,是活跃的市场主体,也是产业的活力源泉。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数占九成以上,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近年来,文化市场主体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截止到年末,我国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万个,占全部二、三产业法人单位的9.7%,与年末相比,法人单位数增长了%。
但在疫情中,中小微企业作为无依无靠、弱不禁风的个体,有的在风雨中飘摇、苦苦挣扎,有的朝不保夕、危在旦夕,有的自生自灭、来去无踪。今年,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中小微企业困难还将进一步凸显。一些中小微文化企业已开始“断臂求生”和“自保自救”,有的已减小办公场地或要求员工居家办公,以节约成本;有的积极向线上转型,尝试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虽然收入不多,赚些吆喝,以求维持队伍稳定;有的开始全员营销,广开门路,寻求活路;有的放下架子,做一些以前不太做的活,接以前不愿接的单,只为能生存下去。许多文化企业家表示只要自己还能扛过去、挺下去,不会轻易裁员,因为裁掉的员工至少半年难以找到工作,为社会增加负担。
除了文化企业练好内功“自救”,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学会游泳外;在外部,社会也要放水养鱼,创造环境,关心纾困文化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李克强总理宣布,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目前,各地各个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救急“措施,减税降费,有的地方减免房租,有的免利息,电影业出台免征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政策,还有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
然而,大多数文化企业还是觉得”不解渴“,觉得支持力度不够,其实文化企业要清醒的认识到,政策只是”普惠“或”兜底“的”减负“,与企业的具体要求必然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政府去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要向市场要效益,在市场中发展壮大。
3、文化消费和文化民生,畅通产业循环。
政府补贴产业的资金是有限的,只有从市场中获得的资金才是根本的,只有从消费中获得的收益才是可持续的。外需受阻、投资乏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唯有扩大消费最有潜力,担当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从年开始,消费就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消费持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扩大消费更被赋予新的期待。因此,文化消费不再只是吹拉弹唱的“自娱自乐”,将成为促进消费的发力点,增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汇聚为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的新动力。
疫情虽然暂时阻断了消费,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基础和14亿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却依然存在,这才是文化企业的立身之本。可以说,文化消费和文化民生,增加文化需求,为文化企业创造了收入来源,也畅通了产业循环。从文化民生来看,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需要升级和新的内容,才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其中文化企业有机会参与。文化消费方面,从线上到线下、从乡村到城市、从新闻出版到广播影视、从有形的到无形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企业提供了创作生产空间,激发了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
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企业可以拓展的空间和市场是无限的,关键看文化企业怎么做、生产怎样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适者生存。文化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一定要重视消费者的心灵感受和精神体验,要能共情,消费者才乐意买单。比如,现在发展红火的线上文化消费其实竞争更激烈,消费者的时间和屏幕是有限的,如果线上文化产品只是简单把文化产品从线下搬到线上,作生硬的“位移”,质量不佳、体验不好,就无人问津,消费者指尖一划就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