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jzkbdfyy/131204/4302787.html
中国古代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难道真的是我们印象中的“封建落后”和“腐朽僵化”吗?在全国上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我想,我们有必要还原中国古代教育的原貌,理性地对待“文化”,负责任地进行“传承”!
古代的教学方法,在一对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就是自学。
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横向混合班?是为了学生有伙伴吗?伙伴不一定是同龄的,况且下了课还可以找同龄人玩。是为了学习时互相帮助吗?这个好像是纵向混合班的优势哩。所以说到底,横向混合班,是为了统一的教学。还是西方世界观的问题。
古代的私塾官学,上课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桌子,没听说两人一桌的,还划线分桌。这些桌椅的摆放、形式,都是与教学目的相关的。有时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桌子有自己的个性,至少您知道鲁迅在他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吧。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都很重要。
上课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出声,但又不能大声,免得影响别人。这个度的把握,就是以先生听得到为尺度。先生坐在前面,可能正在给一名学生授课,也可能自己看书,但是他的耳朵听着你呢,每个学生,谁念谁不念,谁在念什么,他都听着。谁念错了,他就知道,就可以出声纠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这样描述过啊。我们也采录过很多老先生,证实的确如此。
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这种小声读的情况,古代有个词形容,叫做“书声琅琅”。现在好多人都写错字,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朗朗”呢?就是走进学校,听到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是,是玉旁的“琅”啊,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是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因为它是吟诵的,是唱的!走进学校,听到学生们在各自读书,旋律优美动听,声音不大但是汇聚在一起,真是一种享受!叫做“书声琅琅”。
好了,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你会说,这个音量控制太难啦,当然啦,不训练当然难啦。你觉得笔直坐好手背后容易吗?还不是可以做到?就是个训练而已,很快就可以学会的。还有人说,别人在边上读书,我一定看不进去自己的书。那也是训练问题。从3岁开始练,不信你不行。
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你能说古人不懂教育、不懂心理学吗?现在说利用屏闪来学外语,利用睡眠时播音来学外语,同理的东西,古人都有的。
其余的好处,您也想得到。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尊重与爱护,并为这尊重与爱护而努力学习。西人所谓激励教育,我们古人也有的。
现在一个班都是同龄的,互相之间少了尊重,少了敬畏,所以怎么培养大家的团结友爱精神,就成了老师们头疼的问题。西人认为,团结友爱是建立在自由独立的基础上的(还是豪猪取暖),中国人认为,团结友爱是建立在差异秩序的基础上的。西人认为平等才有博爱,而平等就是平均。中国人认为,平等就是差异,差异就是平等。男人站着尿,女人蹲着尿,就是平等。西安交大非搞出一溜站着尿的女厕所,说男女平等,只会令人尴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差异的平等。没有差异就没有平等。现在西方哲人萨义德也这样说啊。本文选自徐健顺教授《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一谦学堂(第三届)“国学经典夏令营”招生中,详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