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铭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这个暑假,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工作部下设的学生发展中心“青葵向阳”实践团深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开展为期7天的“非遗文化助力共富”主题实践,走访调研木活字印刷术、点色剪纸、单档布袋戏、肉燕制作技艺等八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一身手艺一世守艺“青葵向阳”实践团走进苍南县五亩村探访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李先笔老师。刷墨、铺纸、拓印,一排排整齐方正的木活字在李老师一气呵成的动作下跃然纸上,那是诗仙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行云流水的背后是守艺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李老师坚定地向实践团说到“择一事就要做一生”。手工独有的“温度”与“情怀”,是守艺人们执着坚守的又一原因,从校园文化活动到省级非遗项目,点色剪纸非遗传承人叶文运老师将点色剪纸重新拾起,推动着点色剪纸的魅力为更多人所知。只两三下,一朵精巧的花在剪刀下绽放,精致的剪纸与清透润泽的水彩相结合,在叶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对蓝晒剪纸进行了体验学习。一人即一台戏,十指操控百万兵。“青葵向阳”实践团走进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灵溪公园民间艺术馆,揭开国家级非遗项目单档布袋戏神秘面纱。实践团了解到,作为传承人吴明月老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以全新模式进行传统方言演绎,更创新性地将普通话融入古老戏种,为璀璨文明注入生机与活力。亲手体验后方知技艺背后功力之深、钻研之精、传承之难。随后,实践团一行还对雄奇拳五基法、手工制瓷工艺进行了学习。林孝桐老师的一招一式是对五基法“内修神外修形”精髓的最好诠释。碗窑村龙窑下,实践团同与瓷碗结缘半个世纪的碗窑制瓷工艺传承人余振镘老师,围绕制瓷工艺的历史、现状、前景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虽为村里传承的孤勇者,但他却激动地表示“无论如何我都要做下去”。品一方人间烟火,美食最是治愈人心。本次实践,实践团赴苍南县霞关镇、矾山镇,对话非遗美食项目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杨月娟老师与肉燕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师勤老师。从指尖到舌尖,从舌尖到心尖,小小鱼丸化为大大产业,只只肉燕飞进千家万户,特色品牌、体验基地、直播带货,两位守艺人积极推动非遗与新时代接轨,让传承跑出加速度,让文化冲出新赛道。“青葵向阳”实践团来到“世界矾都”矾山镇,探索非遗项目矾塑制作技艺共富密码。七分手作、三分天成,当传统矿业生产褪去光芒,矾山人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共富路,传承人刘祖玮老师巧手生花,致力于用矾塑助力共同富裕、丰富精神文明。文化共富花样助兴文化,匠兴。传承人们用汗水浇灌着非遗文化,让它们在这个喧闹的时代,享有一席之地,更助力着共富发展。无论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李先笔老师、余振镘老师,还是牢记使命的林孝桐老师、吴明月老师,抑或是致力于推动非遗进校园的叶文运老师、刘祖玮老师,以及守正创新的杨月娟老师、朱师勤老师……守艺人们无不以匠人之心坚定执着始终如一,在传承面前不马虎、在品质面前不妥协、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生命的执着铸就精湛技艺,推动开启非遗促进共富新篇章。文化,创兴。特色品牌、非遗基地、文旅结合、直播带货、校园文化建设、DIY体验工坊,各色创新方式数不胜数,苍南县正以非遗建设为抓手,走出一条独特的共富道路,让非遗之光照耀更多人,辐射更多新鲜血液投身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推进苍南非遗文化助力共富发展、创新发展。文化,政兴。近年来,苍南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紧扣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核心任务,将培育传统非遗产业与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协同推进,激发非遗传承发展活力和共同富裕动力,让非遗技艺“活”起来,群众生活“富”起来。青葵向阳非遗传承循非遗文化之脉,溯苍南共富之源。本次实践中“青葵向阳”实践团亦致力于促进当地非遗传承、共富发展提质增效。7天实践中,实践团于苍南县内累计发放回收“关于苍南县非遗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主题问卷近千份,切实深入一线了解当地实际;携杨月娟老师开展“非遗霞关韵味苍南”主题助农直播,以新形式直播推动非遗助力共富。实践团队自制非遗传承文化系列推文及视频受到数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