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真没文化!""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很浓。"我们经常提到文化,但你认真想过没有,什么是文化?
有人做过统计,国内外专家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有多种,比较有影响的据说也有多种。
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他在其人类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原始文化》一书中,首先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余秋雨给文化下的定义据说是世界上最简短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不算标点,正好30个字。
“文化是什么?”。其实我们经常谈“文明”、“文化”这两个词,但很少去琢磨这两个词究竟什么意思,你在百度百科上查这两个词的解释,其实也是比较模糊的,或者说比较接近的,但文明和文化是一样的吗?当然是有区别的。
在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在《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这本书里面,就对这两个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两个词在英文词典上其实是一个意思,“culture”、“civilization”都是指文明和文化的意思,但在中文里面其实不一样。
首先,从词源上说,文化“culture”有“培养”和“栽种”的意思;而文明“civilization”是从“civil”来的,字源不一样,有差别。
其次,从对立面讲,“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主要指思想、精神、意识层面的,是比较隐性的。比如我们常说,某某人“没有文化”,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人的素质不高,品德不好,但是你是看不出来的;而“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明和野蛮其实都是一种行为,是显性的,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常说,“某某人不文明”,比如车上不让座,不遵守规则、不排队等等行为,都是不文明的行为。
当然,这是从狭义上来讲的,“文化”代表一种隐性的、内在的、思想性、精神和意识层面的东西;“文明”代表一种显性的、外在的、物质和行为层面的。
但从广义上来讲,文化其实包括文明,季羡林老师说,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这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字、语言、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这些比较隐晦的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比如青铜瓷器、四大发明、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人类创造的有意义的东西,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都叫文化。
季羡林老师说,西方人常说“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文明”等等,英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这本书里面,把七千年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归为23种文明,而在中国,应该是用“文化”而不是“文明”。我们现在天天讲弘扬中国文化,但很多人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季羡林老师说,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物质的部分、心和物结合、心的部分。这个怎么理解呢?物质的部分其实很好里面,我们可见可感知的东西,比如中国的书画、艺术品、瓷器品这些是物的部分;而心和物结合的部分,就是指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的组织制度等等;而心的部分,其实才是一个文化的核心,是指一个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等,这是心的部分,比如我们的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自然法则”,这些都是心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内核。这三个层次,从物到心,从外到内,从显性到隐性。
另外,季羡林老师把世界的文化系统,分为四大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欧美文化。前面三种也被称为:东方文化,而后面一种被称为“西方文化”。其中日本、韩国、朝鲜、越南都属于中国文化圈,从希伯来到现在的穆斯林文化为伊斯兰文化圈;印度自成一体,以佛教为根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的欧美,可以称为欧美文化,或者西方文化。
季羡林老师说,除了文化的物质和心和物结合的部分,其实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模式,思维方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分析,而东方文化更注重综合。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简而言之,分析就是“一分为二”,更擅长逻辑分析,在哲学上更偏理性主义,强调个体或局部;而综合,就是“合二为一”,更强调总结和归纳,在哲学上来说,更偏经验主义,强调整体和全局。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综合思维。可以归结为两句话:整体概念与普遍联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西方分析的特点是:分析思维,抓住物质,一个劲地分析下去,一直分析到基本粒子。是不是还能再往下分呢?在这里,科学界和哲学界意见都有分歧,一派主张物质无限可分,一派主张有限。这种分析的思维模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用医学来作比喻,就是头痛医学,脚痛医脚,而中医讲究全身调理,并不是针对性用药。
欧阳中石:我理解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辞书上代表性的说法是所谓“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好像一切现象没有不是文化的。随便想到一点,不是物质的,就是精神的。仔细想想,不管哪一种文化,不管它的存在形态如何,它都是由精神追求而来的。我由此认识而思考,人类一直在追求美好,在实现这种追求的过程中创造着一切,人类创造的成果都由语言文字等载体形式记录下来。
如果宏观地概括一下,我们的语言文字都记录了什么呢?什么是文化呢?我们现在叫作“文化”,怎么叫成“文化”了呢?我们现在首先可以追究一下“文”是什么、“化”是什么。
什么是“文”?
《说文》中说:“错画也。”“错”不是对错的问题,是交错、交叉,“文”就是错综交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也就是纹理的“纹”。
而《易·系辞》已提出:“物相杂,故曰文。”就是说,各种物体聚集在一起就是文。这里用来描述“文”的这个“杂”(襍)字的结构,由“集”和“衤”组合而成。“集”就是鸟都趴在树上,旁边偏旁是衣服。衣服用来遮体,对人们是一个包装,对事情的包装,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可以是十分美好的。因此,许许多多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而且加以美化,这是个“杂”的含义。“物相杂”,许许多多的东西处在一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就是各种各样的好看,杂处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美好。
另外,《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这句话强调的是“色”之“文”。各种色彩聚集在一起,有章不乱,这是我们眼睛感受到的美好。
“化”就是改变。《礼记·中庸》中有“赞天地之化育”,是一种自然的化生长育。《易经》中对贲[bì]卦的解释触及以“文”而“化”。贲卦的彖辞(也就是《易经》对贲卦的断语)说:
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组成贲卦的阴爻、阳爻是交错的,其卦象是离下艮上,八卦的离卦属阴卦,艮卦属阳卦。从卦理来说,这个卦象是“刚柔交错以成文”,所以“贲”也就有了色彩斑驳、文饰、装饰等等含义。朱熹认为贲卦彖辞的“天文”前面应有“刚柔交错”四字。这段话牵涉到“天文”和“人文”,这两种文就是人和他所处的世界的内在美好的一种外化表现。最重要的是,这里面提到由人文而化成天下。
我们把上面的内容笼统地概括一下就是,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以文而化,是最为理想的、最有效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培养。所以,“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刘向《说苑》)。
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是不是也有不美好的可能性呢?当然有,因为文化是一种错综的结合,在错综之中就有的顺,有的不顺。顺的就是美好有章,遇到不顺的就会相互碰撞。人类于是在美好和谐的至高目标下互相协商,力求取得一个和谐的解决,把不顺的变成顺的,相逆的变成和的。
无论是文化的出发点,还是它的终极追求乃至实现其目的的手段与途径,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人无法脱离他所生存的客观环境。人类的文化理念固然要超越自然,但是也不免发端于自然。日月列星,往来流转,这本是天然的现象,而人因此而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种自然的升华,这就成为“文化”。一只鸟儿从天空飞过,口中衔着的一粒种子掉落在荒原上,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春去秋来,或荣或枯,这也是自然现象,往来其间的人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这里面就有了人的思想情感的寄托,这些就具有了文化的性质。
总之,人类追求美好,将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一切,这就是“文化”的要求。思想如此,行动如此,结果如此,这都是“文化”。人在文化方面的认识和理念,为了实现文化追求而付出的实际努力,以及所取得的一切文化成果,这些就构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统。
我们生活在现在的世界上想不接触文化是已经不可能的了。比如谈到奥运,都说“人文奥运”,就是说现在所应该理解到的,不仅仅是运动场内的事情,而且是运动场外的事情。当然有人在专门研究这个怎么跳能最高、怎么跑才最快,认为这些是一个问题,光一个小运动场太简单了,但围绕着这个问题撒开的网很大,大家所要考虑的,光一个北京不够,还涉及整个中华的问题,运动场之外的很多事确定了奥运会的成功与失败,总起来说是一个文化系统的问题。如果我们耳目所及、思想所及,到不了那样一个高度和层次,那么应该说我们对这次奥运会就根本什么都不懂,也就无从下手。
无论是思考当下,还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之中,必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具体内容,我们不能被动地淹没于其中。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我们应该努力进行主动的宏观把握,认真把握的关键在于纷繁复杂的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最为核心的内容也就是价值观以及与之适应的方法论,这就是文化理论中通常归纳的“心态文化”层面的东西。这些是本书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