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万里走单骑让世界文化遗产

导读

在3月12日举办的国家广电总局例会上,来自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栏目和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节目组的代表分享了创作经验和感悟。今天刊发浙江卫视副总监周冬梅的发言。

《万里走单骑》是由浙江卫视和中国文物学会等单位联合制作的一档世界文化遗产探寻体验类节目。节目从今年1月31日开始在浙江卫视周日黄金档播出,目前已经播出了7期,其中有两期收视率在63城统计中破1,平均收视在周末黄金档同时段稳居前三,文化类综艺排名第一。开播以来,在年轻受众热聚的传播平台B站等视频网站也广受好评,豆瓣评分达到了8.2分,节目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高度肯定。

《万里走单骑》的创作主题是一个极为宏大的历史、文化命题——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很多人都会问我们这样一个问题,浙江卫视为什么要选择在周日黄金时段播出这么一档看起来非常有难度的文化类节目呢?或许我们可以用主创团队的“创作四问”来回答大家,而这“四问”,也正是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所在。

第一问,为什么要聚焦世界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和意大利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中国多达55处!而且我国还有长长的预备申遗名单。但申遗成功之后,很多世界遗产并没有真正走近中国百姓的生活。即便生活在西湖边和鼓浪屿岛上的人,也未必真正知道,为什么这里能作为世界遗产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好奇心。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也深感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向大众传播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万里走单骑》在创研之初,就将节目定位于通过综艺化的手段与趣味性的叙述方式,降低世界遗产在普通人心目中的认知门槛,拉近大众与世界遗产之间的距离。

第二问,为什么要邀请单霁翔院长加盟?

单霁翔院长是国内众多参与世遗申报和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当中最具有媒介传播力和大众认知度的一位;因为参与了多个世界遗产地申遗工作的全过程,单院长对很多的世界遗产及其背后的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前期的创作研讨会上,单院亲手制作了上千页的ppt,和主创团队进行了多次世遗故事的分享和介绍,他对文物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另一方面,单院长就像当下流行的斜杠青年一样,身上有着很多和世遗相关联的宝藏可供挖掘。他既是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国家文物局长,之前还做过北京市规划委主任、区委书记;年轻时还当过工人、农民,如今,他兼任国务院参事室的中央文史馆员、研究馆员,还是文化网红段子手,表达语态非常年轻化,能够将历史知识点进行通俗、幽默的转化,让节目中出现的知识点以金句的方式、跨文化的方式传播出去。单院长身上有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特色,那就是常年穿布鞋,节目组抓住这个特色并把它转化成了节目的一个模式点。我们在节目中组建了一个为世遗打call的男团——布鞋男团。布鞋意味着质朴与韵味,也寓意着文化的苦旅需要我们平静与平实的心态。正如开篇语中所言“祖国江山无限,处处是诗篇,我们唯有一双布鞋,将万里走遍”。

同时,以单院长为原点,我们邀请并构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维度的世遗专家智库,来帮节目组把脉问诊,找寻创作的专业落脚。我们从哪里出发,又在哪里收尾,去完成这一整季的创作?我们怎样在一季的时间里,让观众们领略到完全不同气质、不同文化要素的遗产地,以什么样的动线去行走等等问题,导演团队每期节目的脚本,都是经过与专家学者多达十几次的相互碰撞之后形成的。

第三问,这档节目如何重新定义文化类真人秀?

首先,文化类节目需要打破“演播室”的空间限制,向广阔的户外延展,而制作户外真人秀节目恰好又是浙江卫视的优势。今年在总局和浙江省广电局的指导下,“奔跑吧—黄河篇”获得了收视和口碑双丰收,“跑男”的这次探索实践,让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真人秀与厚重文化之间的融合嫁接一定能结出硕果。

为了增强节目的贴近性,让最广大的受众群产生代入感,我们在“布鞋男团”的年龄结构上花了不少心思,现在大家看到的“布鞋男团”是一个60-40-30-20的代际纵贯线组合。守望大叔单院长+文艺青年黄觉+好奇小子马伯骞+曲艺通才阎鹤祥,既有着老年的醇厚、中年的沉着、又有少年的好奇和天马行空;既有着传统的中国式语言表达,又有着当下潮流一代的新鲜观念,用这样一个在观察视角上极具差异性的组合,能够一定程度上代表屏幕前不同圈层观众对世遗产生的好奇和疑问。

我们在节目中搭建出一场场文化行走中的最美相遇。让世遗“英雄”的“真幕后、真奉献、真坚守”破圈出道,让观众感知“真故事”。世遗守望者、历史揭秘者、考古发掘者、慕名旅游者、幸福居住者,和单院长,和我们的布鞋男团相遇、同行,一起探寻世遗的“前世今生”,分享世遗背后的动人故事。在“布鞋男团”里,单霁翔老师最为重视的是“世遗的周边”,每到一地,他最喜欢的就是和当地的老百姓交流,通过与居民拉家常,感受世界遗产为当地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变化,正是这种偏爱,让“万里走单骑”有了一种温暖的“烟火气”。

最后一问,如何找到一种打破圈层、直达年轻受众的节目新路径?

都说现在的观众口味是越来越刁钻了,他们在节目中不仅想要看到严谨的知识点、鲜活的语言表达、动人的情怀指向,还需要智慧型的观点输出和传播点的即时分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满足观众诉求的多样化的表达手段。

在节目中,我们不仅设计了强势揭秘、最美相遇、守望致敬和IP延伸,还给每一站都设计了一个行动目标——在遗产地的地标前聚首,完成一次独具匠心的致敬。在良渚,我们的目标是召集年龄总数达到岁的观众,完成一场守望世遗的演讲;在国际社区鼓浪屿,是组织一场温馨浪漫的室内音乐会;在都江堰,是由布鞋男团和普通游客一起完成“写给李冰的一封信”。形式不一,却都别有韵味。

此外,频道在融媒体传播方面也作出了不少探索。每期节目除了正片以外,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推出一个由“一堂公开课+一篇单行日记+一场世遗公益活动+一组金句短视频”组成的传播矩阵,以此构成《万里走单骑》的守望行动。

我们发现,节目在新媒体端的发酵引起了许多年轻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s/14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