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论观众在减少担心国产音乐剧沦为文化

观众在减少

担心国产音乐剧沦为文化快餐

文/王珏邱志伟

《魔法坏女巫》、《保镖》等国外原版音乐剧陆续引进,《想变成人的猫》《音乐之声》等改编中文版剧目相继上演,《凤凰浴火》等原创音乐剧的首演,年可谓中国音乐剧的“大年”。但繁荣之下,原创匮乏、产业链短板等问题也被一再提及。要警惕国产音乐剧沦为高票价、短档期、高风险的快餐演出。

现象级音乐剧《魔法坏女巫》今年4月在上海首秀

音乐剧是舶来品,原创精品很匮乏

前不久,引进自日本的家庭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刚亮相北京保利剧院,就俘获了观众的心。目前,此剧正在进行全国巡演。今年,《魔法坏女巫》《保镖》等原版音乐剧陆续引进,《想变成人的猫》、《音乐之声》等改编中文版剧目相继上演,《凤凰浴火》等原创音乐剧首演,音乐剧市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但看似繁荣的景象之下,中国音乐剧的品牌还在路上。

就中国音乐剧发展而言,音乐剧作为舶来品,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通过《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经典作品,中国观众才开始对音乐剧有了初步认识。

史诗级音乐剧《悲惨世界》

中国音乐剧教学起步也比较晚。年,中央戏剧学院的音乐剧教学才刚开始,当时大家对音乐剧的概念都很模糊。年,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由此掀起了国内引进原版经典音乐剧的热潮。

年至年,中国内地的音乐剧市场爆发了一股音乐剧引进热潮,引进作品的类型开始逐渐多元化。年,随着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猫》的火爆,中国音乐剧开始探索产业化发展。

目前,国内市场上演出的音乐剧大致分为,直接引进的原版经典剧目、国外经典剧目中文版、国内原创剧目等三类。就目前市场现状而言,引进的音乐剧仍占主导。

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启蒙作品之一

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原创音乐剧也出现了不少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原创音乐剧超过部,然而这些音乐剧大多销声匿迹,能够真正赢得观众认可并取得良好票房的凤毛麟角。据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音乐剧年度报告》,年全国音乐剧票房收入1.74亿元,比年下降23%,观众数量.6万人次,比年下降21.4%。

中国人民大学级硕士传播班的李岸东直言:“我平时看国外的音乐剧比较多,感觉国内的音乐剧精品比较少。”

看音乐剧的人群其实很不稳定

近日,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保镖》开启了全国巡演。这部根据明星惠特妮·休斯顿主演的经典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音乐剧,已经跨越欧、美、亚三大洲9个国家全球巡演超过2场。

引进经典音乐剧,利用已有的广泛观众基础和成熟运作经验开拓市场,可谓一种相对保险的方式。年引进的音乐剧《剧院魅影》就创造了破亿元的票房。

音乐剧《剧院魅影》剧照

原创的音乐剧不仅需要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也很考验音乐剧制作、表演班底。而人才,是当下中国音乐剧的短板。音乐剧制作人吕冰就坦言,国内音乐剧好的演员太少了。这与我们的教育体系、市场环境都有关系。

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认为,中国音乐剧教学起步比较晚。如今全国各地音乐剧专业逐渐多了。专业院校每年都会培养不少毕业生,可相关人才还是不断流失。一位业内人士说,音乐剧演员的工资待遇相比影视演员差很多,很多学生一毕业就改行了。留下来的,也只是因为热爱。

国产音乐剧《歌唱二小放牛郎》

看上去像“抗日神剧”

除了演员之外,音乐剧专职导演也严重缺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认为,导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音乐剧能否被广大受众接受。就目前国内艺术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表演居首位,编剧、作曲次之,音乐剧导演专业难得一见。这就造成了专职导演严重缺失的尴尬局面。

音乐剧《想变成人的猫》中文版策划人、制作人王翔浅说,我们音乐剧还欠缺好的剧本和音乐。音乐和故事不应该是两层皮,好的音乐实际上是剧本的一部分,能推动剧情的发展,讲好故事。

国内音乐剧产业现状也不容乐观,大手笔的资金注入,短暂的创作周期,迫不及待的成本回收,让国产原创音乐剧逐步沦为一场高票价、短档期、高风险的“快餐演出”。”

上海音乐剧人大叹苦经

国内音乐剧题材较为小众,这就导致其受众人群不稳定,也制约着市场的发展。对于国内音乐剧而言,面临问题并不稀奇,大量经典音乐剧的引进是其“必修课”,却不是“最后一课”。通过原创引进和版权合作,学习西方的创作机制,培育观众和市场,打造出原创经典作品,进而将中国的音乐剧推向世界,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不能总盯着百老汇,也得面对“黄土地”

相比其他,音乐剧对演员的要求近乎苛刻。被誉为“音乐剧之父”的韦伯认为音乐剧演员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唱歌、跳舞、表演。纵观国外,音乐剧演员接受着最为严格的训练和学习,歌、舞、演样样精通。反观国内,具有音乐剧所要求的综合技能的中国演员实在是凤毛麟角。

民族音乐剧《巴山恋》

与“音乐剧”概念有点走远

艺术形式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形态、民族心理及民族艺术传统相联系的。任何外来的艺术形式都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音乐剧也不例外。音乐剧从其特质来说,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形式才是其最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音乐剧本土化实践中,应该将其与中国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完美融合。

音乐剧进入中国,虽然属于典型的舶来品,但国产原创音乐剧绝不应该只是欧美音乐剧的翻译版。在音乐、舞美、造型、服装等方面,都应该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音乐剧人的眼光不能每天都盯着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还应该时刻面对着脚下的“黄土高坡”。

但音乐剧又不同于中国农业社会诞生的古典戏曲和民间小戏,也不是“内部观看、部门评奖、领导接见、舆论祥和”的演出格局,音乐剧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化运作来推动发展。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可借鉴国外经验,注重延伸产业链,能从尊重市场起步,从本土市场的需求出发,摸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脉搏。

上海交响乐爱好者协会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s/12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