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场保护
现场保护是对考古遗址或墓葬出土文物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是保护性发掘的一种,也是实验室考古的前奏。现场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文物本身的出土安全,使用较短的时间将其进行整体提取后送入实验室等可控环境进行保护与细致发掘。通常使用的保护方式为出土物直接埋藏环境整体迁移,其主要方式包括:物理支撑、理化加固、封护保持、整体套箱、提取等。
(实验室考古: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在实验室内运用科学实验的手段,测定考古发掘所获古代遗物的材料成份、各种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值、遗址、遗物的绝对年代,恢复和保护各类文物,从而达到认识古代社会、保护文物的目的。)
2.大遗址保护
大遗址保护指对具有特殊价值的大型古代文化遗址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和利用。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包括整体保护与利用和局部保护与利用。
整体保护与利用的方式主要有:1.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2.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3.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4.将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等。
局部保护与利用的方式主要有:1.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展示区;2.将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等。
保护大遗址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遗址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对大遗址的人为损伤和破坏,减轻或延缓自然力量的影响,使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真实长久地传递下去;遗址利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大遗址的价值,更有效地保护大遗址。
3.古代造纸中的“染璜”、“染红”方法
“染璜”、“染红”的作用是使书籍保存得更长久、更完整。
(1)染璜
染璜又称染瑛,指用药将纸染成黄色的过程。大约公元前年,东汉刘熙编写的《释文》中将染磺定义为“染纸”。方法是用色黄、味苦的黄檗(bò)内皮制成的浸渍药液将纸张浸染,用以浸染纸张使纸张表面光滑,具有驱虫防蚁的作用。此法一直延续到宋代,在书籍长期保存中作用明显。
(2)染红
染红是指用铅、硫、硝石制成红丹(铅丹)处理纸张,使其呈鲜明的橘红色的处理过程。经染红形成的橘红色被称为“万年红”。方法是用红丹粉末加水,再加上植物胶,混合并加热成溶液,涂于白纸后晾干。一般用作书皮内页,以保护未经染璜的书页不受虫蛀,并解决了书籍由卷装改为册装后不能全染的问题。
4.简述文物保护材料的特殊要求
(1)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材料,必须能保持文物原貌,修旧如旧,使文物在保护前后外貌上基本一致或力争恢复已损文物的原貌,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的历史标记不受影响。
(2)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不应出现“保护性”损害,处理后不留隐患。
(3)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能使对文物病害的治理与预防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能消除影响文物寿命的病变,又能防止或延缓各种有害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4)用于文物保护的材料的性质及保护效果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同时这种处理还具有可逆性和再处理性,一旦有新的、性能更好的材料可对其进行无障碍替换。
(5)用于文物保护材料合成的原料应来源丰富易得,价格便宜,合成工艺简单可行,三废少且易于治理。
(6)文物保护材料必须认真严格地经过对比试验,优于一般常用的材料时,才能先用于残片或残缺文物;效果好时,再用到一般文物;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确实无问题时,才能用于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