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角度谈汝窑的定义与分

治疗白癜风费用高吗 http://m.39.net/pf/a_7391177.html
“汝窑”一词为后人所定,未见于北宋文献中。原传为北宋欧阳修所写《归田集》中汝窑花觚篇:“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后证实非欧阳修所写,乃是清康熙年间的翰林学士高士奇所写。北宋末官员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文中载: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亦未直接出现“汝窑”一词,而写“汝州新窑器”。

就目前所知,首次直接出现“汝窑”一词是在南宋周辉撰写的《清波杂志》中,记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亦有提及,《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另有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文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作为“贡窑”“官窑”或者“民窑”出现,“汝窑”一词在北宋时都未被直接提及。然就文献记录和考古实物来看,汝州在北宋时期烧造出了名闻天下的“新窑器”却是不争的事实。汝州烧造陶瓷历史悠久,陶器时代以仰韶时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最为著名,瓷器时代以汝窑青瓷成一代经典。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二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进步的制瓷技术。

陶瓷的发展是与文明演进同步进行的。一种技艺被发明之后,在服务人类生活的千百年中,不断创新、融合与演化,逐渐完善并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同时培育出与之相辅相成的产业链,最后就成为一种完整的文化生态。就陶瓷而言,同样的原料,在不同的配方和烧成方式的作用下,就能产生几十、上百种不同的釉色,加上制作工艺的不同,最终制作出来的产品种类就会更多。这些产品光釉色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有黑色、白色、青色、红色、棕色等等,多种多样。它们的色彩会受人类的爱好影响而被不同的受众个人或群体所接受、喜爱,甚至痴迷。但不管它以什么形态存在,其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人类物质或精神的需要。它们在创造、生产与改良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喜好和先进科技,通过一代代制作人的努力,在泥与火的洗礼下,涅槃重生,以尽可能完美的形态呈现给我们,构成了我们民族代代相传、赖以生存的多样化生活陶艺。

每一件陶瓷都是涅槃重生的精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多样性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其它文化一起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以及我们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中的描述:“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某一个地区,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正是陶瓷文化的多样性给予了陶瓷艺术无穷的艺术魅力。我们要认识和保护陶瓷文化的多样性,为每一个精彩的陶瓷艺术种类保留最动人的艺术状态,可以让更多的后人使用和欣赏这些曼妙的艺术品。

▲汝州张公巷遗址出土青瓷瓷片

汝州陶瓷文化的产生、演进与多样化发展

汝州市位于豫西伏牛山余脉的丘陵地带,境内陶瓷矿产资源丰厚,陶瓷烧造历史悠久,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中山寨遗址和槐树伊遗址等均有原始陶器发现。特别是仰韶文化时期,汝州市纸坊镇阎村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伊川类型缸的杰出代表,做工考究,上面描绘的陶画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大、最早、最完整的一幅陶画。大张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质地坚硬,采用轮制方法制造艺术的特点鲜明。汉墓群中,发掘出了常见的陶器和模仿铜器造型的器皿,施有薄釉,属于陶器到瓷器的过渡类型。

汝州瓷器烧造始于唐、盛于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地位显赫。唐宋时期,汝州境内窑厂密布。特别是北宋时期,汝州成为北方烧造青瓷的中心,因当时汝州管辖有鲁山县、宝丰县、郏县、伊阳县等地,四方烧造瓷器的古窑遗址众多,仅青釉色系就有天蓝、月白、天青、豆绿、翠绿等丰富多彩的釉色。尤其以“官命烧造、玛瑙入釉”,烧成后青如天、面如玉,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汝瓷最为珍贵,成为一代名瓷,使汝州陶瓷的发展迎来了鼎盛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汝窑玄纹樽

1

汝州陶瓷艺术的多样化演进与科技贡献

历史上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朝代的新科技和科技进步都会在促进本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其他行业也产生促进和影响。当人们在原始社会学会利用火时,不仅改善了伙食,同时也催生了陶器的诞生。通过泥做火烧之后产生的可以盛放食物和水的器皿被人们称为陶器。在陶器上面装饰图案后,既可以使千篇一律的陶器有所区分,又能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特殊地位彰显的需要。在长期的陶器烧造过程中,由于窑炉结构改善带来的温度升高,使陶器更加坚硬。人们发现,在烧造陶器过程中,飞起的草木灰与窑炉顶部的泥土在高温下结合后滴落在陶器表面,形成釉面,使陶瓷光滑、实用和美观,欣喜若狂,原始釉就随之诞生了。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当人们很好地控制氧化氛围烧制瓷器时,白瓷应运而生。而当人们又通过不断的实验,熟练掌握还原氛围烧制时,青瓷就迎来了完美的春天。再后来,当人们学会用色彩迥异的无机颜料在陶瓷表面随心所欲地描绘丰富多彩的画面时,陶瓷的世界变得色彩斑斓。

汝州陶瓷的烧造成就,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充满智慧的勤劳先民的创造。在形式多样的汝州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创烧了陶器时代与瓷器时代最顶尖的两件代表器物“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和北宋汝窑。汝州陶瓷人通过千百年的辛勤努力,书写了中国陶瓷史上半部最辉煌的篇章。彩陶缸的烧制技艺十分成熟,彩绘艺术开启了中国画艺术的先河,简约的图案表达了我们祖先在那个启蒙时代的艺术理念,也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基调。

人类制作陶瓷的过程从拍打成型到慢轮制作,从原始坑烧到窑炉技术的成熟,从粗泥制作到精泥提炼,从无釉裸烧到满釉匣钵精制,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成熟才能使宋人塑造出“青如天、面如玉、薄如纸、芝麻钉”的北宋汝窑。汝州陶瓷所创造的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带动生产力提升的基础上,持续影响到周边瓷区的生产技术提升。同时,在由战争带来的南北民族大融合中,汝州的先民们带着这些先进科技,走到更远的他乡,创造了更多的陶瓷艺术财富。

▲汝州张公巷遗址出土青瓷

2

历史文化融合带来的陶瓷艺术创新与多样化裂变

文化融合是指本地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其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汝州地处中原,战乱频发,历经国家的政权更迭和人口迁徙。在人口迁徙过程中,陶瓷制作技术也随着技术工人的流动,不断引入和输出。南方的青瓷烧造技术与北方的白瓷烧造技术在战争中开始流亡,形成跨区域的交流。当大一统时代来临时,就会在安定的环境中孵化成熟,极大地提升技术的演进。又由于审美理念和使用功能的不同,裂变出多种多样的新釉色、新品种,开启陶瓷艺术丰富多彩的新局面。汝州的很多陶瓷窑口都不仅仅烧制一种瓷器,兼烧青瓷、白瓷、黑瓷和其它品种。陶瓷造型也丰富多彩,随着时代审美和实用需要而不断变化,从产业化、多样化的角度服务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是被定为官窑性质的窑口,也在官窑烧造时期前后烧造很多多样化的陶瓷品种,清凉寺窑遗址、张公巷窑遗址都出土有很多不同的陶瓷品种。这种陶瓷艺术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多样性也是汝州能成为陶瓷之都,在宋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关键基础。

▲汝州出土陶瓷片

汝州陶瓷、汝窑与汝瓷的概念和格局

汝州陶瓷、汝瓷与汝窑的概念一直语焉不详,争议颇多。究其原因,无非是北宋末年汝窑器的名声太盛,甚至盖过了整个汝州千百年来的所有陶瓷之和。然而,从根源上来讲,无论北宋末年汝窑器有多辉煌,它也只是汝州陶瓷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不是全部。犹如,一个家庭,有四个儿子,北宋末年的汝窑器算是最有出息、名气最大的儿子。由于北宋末年汝窑的成就和特殊地位,所以自南宋以来,世人只知有这个名气最大的儿子,而忽略了其余诸子。世人谈“汝窑”皆指北宋末年汝窑器。“汝窑”诚然可贵,但如何让这个杰出的大儿子带动相对羸弱的其他儿子,补其短板,使汝州陶瓷全面发展,保护汝州陶瓷大家庭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产业均衡发展,也是我们应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x/13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