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港这些打卡地,外国友人慕名前来

北仑小港街道建有22座文化礼堂。且看,且听,且赏,且玩,文化礼堂承载着满满乡愁,点亮了百姓生活。仅去年一年,小港街道共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场次,受众群体达3.89万人次,甚至外国友人都慕名前来。

走进独具风情的高河塘文化礼堂,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以北仑“母亲河”小浃江为贯穿主线,馆内集纳了“、闸、桥”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营造了“浃江文化”。老照片、老物件的精心陈列,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文化礼堂,记载着乡愁、乡土、乡情。所有的文字,我们都要留给后代看,日后要汇编成乡土教材,让每个人对小港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中国好人、市文化礼堂首批特聘顾问、北仑区乡贤协会会长钱树德既是小港的驻堂乡贤,也是浃江风情馆的管理员。在他的带领下,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做访问,才拿到了最原汁原味的百姓故事。

而在新棉村文化礼堂,“海塘文化”“移民文化”“果香文化”的一系列故事都图文并茂地展现于眼前,仿佛穿越千年时空,让村民重温那一幕幕画面。在下邵文化礼堂,龙舟文化精彩再现。拥有年历史的下邵老街,也被“搬”进了礼堂,还原了部分原貌。

地处小港的新秀丽(中国)有限公司有一位热心人,致力于挖掘乡土文化。每逢休假,新秀丽财务总监陈灵国,总会背着相机,游走于下邵老街拍摄作品,用文字和影像,记录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仅下邵老街,他便完成了20余篇文章,将鲜为人知的小港乡土故事一一展现。

“对乡村历史文化的凝练,我们几乎都是‘众筹’的。”小港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友均如此感慨,乡村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根脉,乡土故事,需要不断传承,不断创新。比如,地名的故事、的历史,都集聚了众人之力,才把有趣、有味的乡土故事,做了还原。挖掘和整理这些可能不见于史籍,仅传于老人之口的故事,对传承地方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在小港,有不少“驻堂乡贤”活跃在乡村,这些乡贤已成为礼堂的灵魂人物,使农村文化礼堂充满了活力。

小港街道宣传委员翁展展介绍,小港一直在推广“乡贤驻堂”制度,物色知书达礼、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由村、社区聘请其成为“驻堂乡贤”。一大批乡贤既负责“建堂”——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底蕴、乡风民俗,又负责“管堂”——带动培育宣讲员、志愿者、业余文体队伍,规范礼堂运作,还负责“领堂”——任理事会理事长,讲解展示展陈,策划组织礼仪活动、民俗活动,开讲故事会传播正能量,彰显礼堂魅力。

利用文化礼堂这个阵地,小港依托“传统节日”“风尚故事”等载体,积极邀请北仑区文化加油站、戏曲协会、科技优秀文化礼堂队伍,以“文化走亲”“送戏下乡”“百家宴”“我们的村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一举打响了品牌,并形成了声势、彰显了价值。

小港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名贤辈出。区域内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由此,辖区内也聚集了不少乡贤能人。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胡斌作为受邀嘉宾,讲述文化礼堂建设发展中的乡土情怀。

记者:小港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提出一个新乡贤的概念,如何理解这个“新”字,有何更深层次的内涵?

胡斌:乡贤,一般是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我们所说的新乡贤,涵盖范围不局限于本地人。我们把有一技之长、热心文化和公益事业的贤达人士,都称为新乡贤。就像新秀丽的财务总监陈灵国,他在小港工作了20多年,热心推广乡土文化,并为下邵老街的历史文化挖掘作出很大的贡献。他就是我们眼中的新乡贤。

记者: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发动新乡贤的资源,更好地延续鲜明的乡村记忆?

胡斌:我们的理念就是以贤引贤,选聘“有心、有才、有闲”的新乡贤入驻文化礼堂。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知识、人脉等优势,倡导他们参与文化礼堂策划设计,在村民中收集整理老照片、老票证、老物件、老故事及家谱家训,在朋友圈中收集陶瓷瓦罐等民间藏品,提炼出村落文化精神。不少新乡贤还深入挖掘具有地方时代色彩的乡土文化,并融入时代发展规律,使文化礼堂越来越彰显其生命力。

记者:乡土文化是乡村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在。您觉得在小港的文化礼堂建设中,乡土文化适合用什么方式去呈现?

胡斌:一件件旧物、一条条村史,特别容易勾起沧桑往事。我觉得文字、图片、影像、手绘地图,都是不错的呈现方式。在我们下邵文化礼堂中,我们就放了手绘地图,把7个村的地形风貌特色产品都一一作了展示。在新棉村文化礼堂中,我们用短片去展示小港人的多彩生活,还用沙盘还原了新棉村的海塘风貌。每个礼堂,都像一个“乡愁基地”。

记者:文化礼堂建设,就是要提升农民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丰富群众的精神家园,需要注重道德的教化、精神的引领、心灵的洗礼,在这些方面,小港有何创新做法?

胡斌:文化可以净民心。真正好的教化,既向大家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

小港一些草根文艺骨干,创作了一批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的戏曲、故事、快板、相声等文化曲目,口口相传,传播正能量。我们还定期组织一批“新乡贤、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老寿星、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等身边好人走进文化礼堂,用“身边人”说“身边事”,提升道德感染力,让乡风更加纯净、文明。

记者:当前,不少地方的文化礼堂建成投用,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村民的影响主要停留在文体活动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比较少。您认为,政府在主流文化传播上,需要往什么方向努力?

胡斌:在主流文化的传播上,我认为政府需要更接地气,我们传播的文化不是植入式的,而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要做到按需服务,并不断更新文化服务内容,真正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甬派客户端记者厉晓杭通讯员支倩君陈盛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l/16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