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7.html
新加坡宗乡总会与华人文化传承发展
武文霞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亚太区域稳定发展,在新加坡政府政策转变和华人社团亟待破解发展困境的背景下,经政府大力推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应运而生。宗乡总会以发扬华族优良传统文化为宗旨,在推广华文教育、保存华人史料与重建华社记忆、传承发展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推动宗乡文化复兴、促进种族和谐、加强中新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宗乡总会作为新加坡政府推动成立的华人宗乡社团最高领导机构,应该适应时代需求,继续推进华人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宗乡社团转型与改革,推进政府和宗乡社团互动发展,加强宗乡社团与中国祖籍地以及世界华人社团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新加坡;宗乡总会;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华人宗乡社团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主要支柱,也是华人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加坡建国前几乎总揽华人社会的一切事务。新加坡建国后,因国家政策限制、华文教育式微,传统宗乡社团曾一度陷入沉寂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加坡政府直接推动下,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以下简称宗乡总会)正式成立,引领华人宗乡社团逐步转变功能,由原来协助同乡同宗熟悉南洋环境、排难解纷逐步转变到保存华族文化资料、传承华人文化等方面。关于宗乡总会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大部分散见于一些论著和期刊中,厦门大学曾玲教授在其论著中进行了研究,她将宗乡社团置于新加坡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和亚太发展历史的背景下,从认同、运作和趋势等方面探讨新加坡宗乡社团的发展变化①。新加坡学者韩山元先生曾以新加坡宗乡总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为主题,提出宗乡总会做了大量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工作,从挑战和机遇方面分析了宗乡总会的发展②,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报刊报道、官方网站、会馆特刊、总会会刊、宗乡简讯等文献资料及笔者访谈信息,重点考察分析新加坡华人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功能作用、主要活动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探讨在新加坡国家认同框架下宗乡总会是如何传承发展华人文化的,以便更加清晰地呈现宗乡总会在传承发展华人文化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一、新加坡宗乡总会成立的背景
年新加坡建国时,政府全面推行“去中国化”政策,逐渐边缘宗乡社团的发展。作为全世界除中国以外唯一一个华人人口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新加坡身处国际冷战格局的大环境,又处于马来西亚人民的中心①,特殊的历史与地缘政治环境,导致其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均受到邻国与异族的猜忌,使得新加坡政府极力避免背负“第三中国”的嫌疑和与马来回族世界的种族矛盾②。加之刚刚建国的新加坡也迫切需要构建其国家认同,基于当时国内外环境,新加坡政府采取以淡化、抑制国内多元的种族与文化特别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族群文化认同为代价来建构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全面推行“去中国化”政策③。年禁止成立(以种族为界限的)组织,限制、改造纯民族帮派的旧社团,建立全国范围的全民性新社团,使之成为多元种族社会的细胞④;实施组屋政策,调整与重组居民社区,在新住宅区对不同方言和种族群体进行再次配置与充分混合⑤,造成原有华人方言帮群结构解体;构建公民咨询委员会、邻里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民众联络所等多个基层社会网络,重构社会组织形态,替代宗乡团体原有的社会功能;年全面实施“双语教育”,英文成为第一语言和教学媒介语,华文源流学生骤减,华校系统开始崩溃瓦解,年轻一代华文水平日趋低落,逐渐疏离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在此国策之下,中华文化,华文教育,特别是基于血缘与地缘、以传统的华人情感纽带为根基而建立起来的宗乡社团被视为国家认同建构的障碍而成为牺牲品。甚至有人认为宗乡团体是一种落后的组织,是在“开倒车”,不利于国家团结,没有存在价值⑥。在新加坡殖民地时代曾经作为华人社会总揽者的宗乡社团也由此陷入经费短缺、后继乏人、数量减少、活动空间萎缩、社会功能弱化等困境,日渐迷失方向,日趋边缘化,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美关系改善和美国亚太战略调整,东盟国家与中国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关系正常化,消除了新加坡担心背负“第三中国”的疑虑⑦。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华文经济圈快速发展,华语与华文的经济价值也相应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新加坡人学习华语的热情。同时,新加坡国家认同建构的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国家经济实力和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带来了离婚率不断增加、吸毒问题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并且年轻一代华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新加坡政府适时调整政策,在文化上改以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取代建国初期推行的淡化、抑制种族文化政策,鼓励各民族在强化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基础上,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与传统⑧,并实行了一系列鼓励与推动中华语言、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措施,希望借此解决国内突出的道德和文化问题,抵制与西化有关的“现代社会病”。年推行启蒙班计划,让五岁小学生学习双语;年8月,开展“全国华语运动”⑨,增加学习华语的时间和内容,借助华文保留华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20世纪80年代初发动儒家文化复兴运动,组织编写儒家伦理教材、开设儒家伦理课程、创办东亚哲学研究所、成立儒学研究会、主办儒学国际研讨会等系列浸儒活动,通过学校、媒体及民间团体等途径宣扬儒家思想,以培养新型亚洲文明观,希望使年轻一代国民精神生活得到健康、平衡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政府在国家政策转变时,非常注重借助华人社会特别是华人社团传承中华文化,鼓励其举办新春团拜、中秋节提灯笼、清明祭祖等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这对已被边缘化的宗乡社团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先的政策制度束缚。宗乡社团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逐步进行转型和整合,主动承担起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观的重任,以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新加坡政府政策转变和华人社团亟待破解发展困境的背景下,经政府大力推动,新加坡宗乡总会应运而生。
二、新加坡宗乡总会成立过程、宗旨与组织结构
新加坡政府积极促成了宗乡总会的成立。首先,政府倡议组织宗乡会馆研讨会。年新加坡大选前夕,王鼎昌主席在4月15日走访丹绒巴葛选区时,建议各宗乡社团联办一个全国性的宗乡会馆研讨会,探讨会馆发展方向。其次,宗乡团体响应政府提议,筹办研讨会。新加坡福建会馆、潮州会馆、广东会馆等九大会馆于同年12月2日联合举办“新加坡宗乡会馆研讨会”,家宗乡会馆及团体代表参加。研讨会围绕“宗乡会馆如何在新时代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主题,在全面分析宗乡会馆当前处境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引进新力量、成立全国宗乡会馆联络委员会等十条改进宗乡会馆的建议。再次,政府推动成立宗乡总会。年1月23日,王鼎昌邀约各大方言群主席,建议各会馆支持成立宗乡总会,并强调成立宗乡总会有助于推广华文、华语及传统文化①。就这样,在政府直接推动和部分宗乡社团的响应下,宗乡总会于12月9日正式注册成立。年1月27日,王鼎昌以副总理身份主持宗乡总会成立仪式,黄祖耀当选为宗乡会馆联合总会首任主席。
可见,在宗乡总会成立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希望宗乡总会成为代表大、小宗乡会馆的总机构,在政府与华人会馆之间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进而实现对华人社会更加有效的管理。这时候许多大、小宗乡会馆及社会人士也对宗乡总会寄予厚望,希望宗乡总会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把宗乡会馆引向发展的康庄大道,促进新加坡华裔对华族语文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②。宗乡总会作为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的最高联合机构,积极吸纳各类宗乡社团加入,它的成立标志着政府对华人社会、华族文化和传统宗乡社团的态度从打压到鼓励的转变③,华人宗乡社团也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宗旨决定了一个组织或社团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因社会发展需要、宗乡社团意愿、政治领袖建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宗乡总会的宗旨既要反映出宗乡社团希望获得政府支持,“抱团”走出困境的迫切需求;也要突出推广华语、发扬华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宗乡总会共制定了七大宗旨④,经过分析,宗乡总会宗旨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特点:一是响应政府推广华语运动政策的号召,组织开展保留华族传统文化的活动;二是保障会员福利,吸引年轻人加入会馆;三是加强会馆之间联系交流,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及加强各会馆间的互相了解及密切合作,同时以物力人力财力,协助较小的会馆继续生存和发展⑤;四是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扩大宗乡总会的影响力。
组织结构是社团将其宗旨付诸实施时各部门分工和成员的结合方式。宗乡总会成立时就建立了会员大会、中央理事会、工作委员会及其下属工作部门等四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其中,具体工作部门随时代发展要求及工作需要而不断调整优化。年,宗乡总会就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在行政组、出版组、文化组、学术组的基础上增设文史资料组。年,为整合机构,进一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又增设青年组,取消出版组和文史资料组,主要负责招募年轻会员,设立《源》编辑委员会,承担文史资料组弘扬华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任务。年,为增强组织机构决策与执行能力,将行政组、文化组、学术组、青年组分别改为会员事务组、文化艺术组、学术研究组、青年事务组,新设社会事务组,主要负责新移民、种族和谐与社会服务等工作;同时在执行委员会下单设秘书处,负责管理文史中心及《源》和《简讯》的编纂出版,重点加强对文史资料工作和出版刊物的统筹规划,以便更好地传承华人文化与历史遗产。
年,宗乡总会修改总会章程,进一步完善管理理念,要求每一届理事会都要制定会馆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并参照企业设立表现指标(KPI),推动理事更好地履行职责。年再次扩充执行委员会,增加产业委员会,专门负责现有会所及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建设。可见,宗乡总会机构围绕时代任务要求不断对组织机构作出调整,从保存华族文化资料、吸引年轻人到协助新移民适应当地生活、促进种族和谐发展,等等。虽然组织机构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不变的是其宗旨,即对华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新加坡宗乡总会在华人文化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宗乡总会成立以来,围绕其宗旨进行运作,坚持以传承和弘扬华人文化为己任,积极参加政府倡导的活动,出版多种文史资料和刊物,支持华人社团开展宗乡文化活动,在促进华人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扮演了领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一)积极倡导推广华文教育
华语是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宗乡总会积极响应政府推广华语运动的倡议,配合政府开展华文基础教育工作,以华语为主题开展全国性活动,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掌握华族语文、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宗乡总会为推广华文教育,做了许多工作。一是创办“宗乡幼稚园”,使华族孩子在幼儿阶段就接受华语教育。二是组织与华语相关的多样化活动。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华文水平,宗乡总会组织了许多活动,可谓煞费苦心。如成立“华文课外读物理事会”,向学生推荐可读性高的华文读物;举办“全国中学生中华文化常识比赛”“全国小学现场书法比赛”和“战国时代历史常识问答比赛”等,增强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群口讲故事比赛”“全国中小学生相声比赛”“全国中学华语辩论赛”;举办“新加坡华语演讲大赛”“华文智多星”大型电视节目和“今日华语的经济价值”讲座,等等,以提高青年学生华语表达能力。
此外,宗乡总会还针对高层次中文研究者缺乏的问题,通过设立教育金、奖学金等形式,资助教育教学,鼓励更多人修读中文或汉学。如颁发语文特选课程奖学金,支持教育部培训对中华文化有深厚认识的双语人才计划;设立中文系高级学位奖学金,培养高级华文学者。年,宗乡总会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联合成立万新元的中华语言文化基金,政府则以1∶1的比例实行资助,推动和支持本地华族语言及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截至年12月,中华语言文化基金已筹集万新元,拨出39万元资助20项提升中华语言文化的活动,政府也另设万新元的津贴计划,资助华人社团保留传统文化①。不仅如此,年宗乡总会还设立“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前往中国顶尖大学接受大学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中新两种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同年推出“新跃大学——宗乡总会学士课程资助金”,培育更多双语双文化人才,鼓励终身学习。
(二)整理保存华人历史资料
为更好地整理保存华人历史资料,宗乡总会在组织机构上先后设置学术组、出版组和文史中心等机构,致力于普及、推广与提高新加坡华人历史研究,凝聚华人社会。
年,宗乡总会与《晚报》联合主办《征求历史图片》栏目,并在第二年与国家档案馆及口述历史馆联合举办“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图片和文物展览会,通过展示多张旧照片和20多件文物,直观简明地介绍华族祖先过番、早期生活、成立宗乡会馆的情形以及华人社会发展变迁。年,在前南洋大学行政楼设立华裔馆,负责收集和研究海外华人资料,并编纂《海外华人百科全书》①。年设立“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推动新加坡华族文化研究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使更多人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华人历史概况,宗乡总会先后推出一批学术价值高、可读性强的华人历史书籍。如《新加坡华人会馆沿革史》用三百多帧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配合文字说明,系统介绍了宗乡会馆的发展过程,重现过去华人社会状况和历史场景;《新加坡宗乡会馆史略》收录了个方言群及姓氏的宗乡会馆简史资料;《新华历史人物列传》记录了从年至年间新加坡各界杰出的名已故历史人物;《新加坡华人》系统介绍了从开埠到建国以来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变迁;《新加坡会馆书刊目录汇编》《华人传统》着重讲述介绍中国历史的主流、文化特色、政治传统、礼仪风俗,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宗乡总会策划出版了《新加坡文化资料丛书》,主要收入传统行业资料、族谱、民谣、地方戏曲、文化艺术团体、华文报刊及华文教育史料等。还出版了《狮城史话》《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加坡的宗乡会馆》等书籍。其中,年出版的《新加坡华人通史》更是丰富了华人历史研究成果,全书分18章41节,由80多万字组成,是宗乡总会为了庆祝新加坡建国50周年和总会成立30周年,发动了本地和海内外37名学者,耗时三年多,斥资18万元新币②,系统梳理了14世纪迄今余年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历史,涉及政治、教育、经济活动、社会组织、宗教思想、文学与报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成果,在宗乡总会协助下,许多会馆也开始搜集会馆资料、史料,80%以上的会馆出版了会讯、纪念特刊、族谱及文学作品等刊物③。
(三)创新形式传播华人文化
宗乡总会不仅仅局限于华人报刊、书籍等文本资料的保存,还通过拍摄纪录片、电台广播、开设讲座等多种形式传承中华文化。制作《抚今追昔》历史纪录片和《石叻夜话》广播节目,突出讲述华族奋斗事迹;拍摄纪录片《延续宗乡情》《继往开来》,全面记载宗乡总会协助属下会员团体在推动会务、整理资料、推广华族传统节日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印发《先贤书签》和《古迹书签》,使人们了解热心公益的先贤和新加坡历史古迹;主办《中华文化十讲》《老中青作家谈新华文学》《石叻坡记忆》系列讲座等,加深人们对华人文化的认知了解。
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