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专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505.html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现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的再现特点影响对待的态度

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7.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8.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9.文化创新:源泉动力意义

10.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1.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含义: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为什么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1)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术的推广为标志的。

(3)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

(4)大众传媒的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走出去”角度讲)

(2)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引进来”角度讲)

(3)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世界文化角度)

4、我们应怎样进行文化交流(微观考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或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媒体),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突出表现在对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作用:

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从文化继承的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从文化发展方面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含义

(1)文化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根本因素:(决定因素或者外部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作用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主体、要求

(1)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要求: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fl/13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