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角傅佩荣知识领域的混淆

(载自傅佩荣博客)

知识领域的混淆

文/傅佩荣

  有些知识分子,尤其是自然科学家,很希望以自己的理性态度为原则,一举消解人间的迷信。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在一场有关“灵异、宗教与科学”的研讨会中,清楚指出:“我只有看到鬼、摸到鬼,才有可能相信鬼的存在。”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李院长是呼吁大家相信自己所看得到及摸得到的真实世界,好好脚踏实地过日子,而不要轻易相信鬼神、灵异、算命之类迷信的东西。不过,为什么这么简单而明确的道理,不能让一般人普遍接受呢?我们先不谈这个道理本身对不对,我们考虑的是因果关系,就是:迷信是结果,那么造成迷信的原因是什么?一般人如果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走上迷信之路?

  这里涉及了人性的复杂性,亦即人性不能像自然界一样,经过分析、研究就能真相大白。譬如:死亡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也许会说:根据客观的观察,人死之后,腐朽而亡,复归于物质。如果这是事实,为什么许多人觉得不太对劲?许多人总想寻求某种形式的不朽?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反复深思一个问题:“如果人死就一切结束,那么我在活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有道德?”意思是:我们从小辛辛苦苦行善避恶,结果死了什么都没有,那么做好人与做坏人又有什么差别?这个问题是非常严肃的。当然,我们不能倒果为因,说:为了让大家行善避恶,所以主张死后还有灵魂存在。我们要强调的是:人性本来就不是单纯的物质。因此,自然科学家应该谨守分寸、画地自限,专心探究物质世界,对于物质以外的一切,如心理、精神、灵魂、鬼神、上帝、佛、天等等,则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的原则,保持缄默。

  在自然科学家理性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外,显然还有个非理性或超理性的世界,就是涉及生死、鬼神的世界。宗教的存在,即是针对这个世界,提出一系列教义、仪式、戒律与学理,本是为了安顿人的心灵,使人可以活得踏实,愿意修德行善,并且充满希望。我们要将宗教信仰保留给个人在生命过程中的机缘与感动。在适当的机缘与深刻的感动之下,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台湾法律保障信仰宗教的自由,其精神亦在于此。

  今天我们不乏传统宗教,为什么还有人选择相信一些主张奇特教义的新兴宗教呢?这里可以转到本文的论述重点。

情感交流的落空

  现代人面临的处境是获得个人自由而失去群体关怀。社会学家指出:传统的群体是由小而大、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个人在家庭、家族、亲友、乡党、邻里、社群、社会、国家天下之中,情感可以循序渐进,目标可以由近及远,成就可以由低而高,因而维持了长期的稳定。跨入现代社会之后,个人一离开家庭,就立即面对茫茫人海,简直不知如何让自己定位。社会学家的建议是:设法在一个人的职业上建立群体,就是在一生中最长的工作期寻找同行的伙伴,组成团体,互相勉励。这个建议虽然实际,但是由于工作有业绩与升迁的压力及竞争,很难回应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基本要求,就是情感上真诚的互动与无偿的交往。

  即使选择了宗教团体,并且是较具传统与规模的大宗教,也会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而亲密的情感交流,而使个人觉得落寞。新兴宗教之所以多元林立,原因之一即是信徒有机会直接与教主来往,从一个权威人格获得心灵的定力。信徒之间形成的小团体,恰好可以满足个人对情感交流的需求。

  我们对某些宗教事件的评论,很容易忽略一个盲点,就是:信徒的热忱。处在一个冷漠的社会中,就连一栋大楼的邻居都少有交情,更何况是路上的陌生人之间?因此,即使某些教派的信徒在言论与行动上悖乎常理,至少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审慎思考的,那就是他们对生命还充满着热情与执著。这种热情与执著如果因势利导,将在社会上发生激浊扬清的作用。我们宁可一个社会有许多热忱的人,而不要有许多冷漠的人。问题是:这种热忱不能仅局限于追求自我的解脱,还应该推己及人,进而改善整个世界。若要抵达这一步,就须首先化解人格价值的困境。

人格价值的困境

  人性的复杂之处,在于人有多方面的潜能,同时也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人生目标应该如何设定,就成为千古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了。譬如,许多人认为赚钱是人生目标。这不是对错是非的考虑,而是“足不足够”的考虑。意即:人生只要赚钱就够了吗?或者: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一切吗?这两个质疑都是合理的,认真思索之后的答复是不够与不行;事实上,凡是经由向外追寻而得到的名利权位,都是不足够的,亦即都不足以真正肯定人生的意义。由外而来的,将来总要放弃;只有经营内在的心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我们可以断然肯定人格修养是人生的目标吗?所有阶段的教育都以此为原则,都教导学生“敦品励学”,但是放眼今日社会,似乎这种观念并未落实。我们不必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升学与联考,而应该想一想我们的教育是否忽略了思考与讲理的部分,以致大多数人都没有办法对人生问题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也没有办法从认识自己的性向着手,去追求正确的自我实现。别的不说,对于我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就还有重新学习的必要。儒家提供的价值观以人格与伦理为主轴,但并不忽略世俗的成就,同时更期勉大家向着无私与至善的境界去努力。

  人格价值的要求是没有止境的,因此我们只能以谦虚的态度,期许自己日新又新,而不宜苛责别人。我们不能奢望世人的赞美,而应该因为心安理得而感觉莫大的快乐。以此为基础,我们肯定个人的快乐可以进而扩展为群体的快乐,然后大家一起朝着关怀社会的方向奋斗,使人间日益改善。

  世纪之交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个人生命注定在时间历程中逐渐老化,但是个人心灵却可以因为一个观念的觉悟、一个信念的开导、一个理想的抉择,而改头换面,重新做人。这时的开始就与年龄、性别、知识、职业、财富、地位无关了。我们希望,知识分子严守分际,不要轻易抹煞心灵或精神世界;一般人不论有无宗教信仰,都能肯定人格修养与社会关怀的责任;然后整个社会变得有情有义。如此一来,新世纪不但不会使人忧虑,反而是我们成功转型的关键。

由厦大学人发起,以人文禅学为主题的微刊。意在承续“止于至善”的古训,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构建优质禅学交流平台,这一刻,走进禅!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cybg/129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