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 http://pf.39.net/bdfyy冬至的民俗文化与养生(音频鉴赏)一、冬至简述(一)冬至的时与度(冬至黄经度数)冬至度数信:以十一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智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阳历时间:年12月22日12:19:18;每年12月21日至23日期间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度天地能量主运:水炁智德能量峰值期人体脊椎对应:第5腰椎(L5)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实为第1个前后节气:大雪,冬至,小寒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节气,是冬至。中国古代文化内取诸于身,外发明于物,用土圭的方法来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这一天。地球有三种运动形态,自转,绕日公转,还有自身前后俯仰的“S”波韵动。当地球的仰动进入最后一个节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冬至。冬至后,地球开始进入前俯运动,阳光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步地北移,使北半球的白天渐渐地增长,夜晚也就逐渐地缩短。(二)冬至实为“冠岁”中国人都知道,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历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特别是在一些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农村和部分少数民族中,对冬至尤为重视。那么,冬至为什么重要?冬至,在民间一般称为“冬节”“长至节”。在夏、商(殷)、周时期天人合一的传统历法中,冬至为新年的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冠岁”,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周代的正月相当于现代的农历十一月,在汉武帝推出太初历之前,拜年、贺岁、贺冬是连接在一起的。计年历中,中华民族的祖先所恪守的历法,都是根据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规律、法则、秩序所制定的,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传统才被全面破坏。汉武帝采用意识的霸治,将道学的养生修身治世思想和方法强行撕裂和分割,只取道家的养生修身方法利己,而将道学的治世部分剔除,改为儒学。为了全面实现分割的目的,将古代延用的顺天应人的历法,人为地改成太初历,将正月与冬至强行分开,目的就是使社会大众和主流文化远离全民养生修身明德的主体文化,从而达到维护皇权独裁统治的目的,并且将黄老文化中的“内求法”,彻底在社会应用上和政体上割裂开来。冬至原本是新年,变成了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份,在时序定位上发生了重大的偏移。这个改变,使当时和其后的所有人都被迫失信而偏离了人法地、地法天的度、数、信,使整个社会两千多年来从天人合一的道德法则秩序中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在汉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社会体制的制仪,都没有过度地离开道德根文化时期通过天人合一养生修身明德“内求法”所获得的自然道德法则与秩序。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贯通一气的顺天应人、治人事天的修身文化,内取诸于身,外发明于物,用土圭来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天地季节变换的冬至这一天。作为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点,在现存的史典被称之是最早的文字记载,冬至是我们最不应该忘记其本义的一个节气和节日。冬至与正月的强行撕裂,使整个中国历史从此走上了一条背离修身的道路,进入了全面脱离慧识悊学文化修身明德实践的历史空间和区间。对于研究历史、从事修身明德文化实践的人,应当清晰地看到这一现象,清晰地认识到,在道德根文化的复兴当中,文化在年度周期律当中的复兴,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复兴。尽管冬至被强行降到了“亚位”,由于道德根文化的基因作用,我国古代对冬至仍然是非常重视的,民间迄今仍然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民间习俗。《汉书》中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当中也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皇帝和百姓都将冬至作为祭天、祭祀祖先的日子来对待。迄今为止,一些在春秋战国前后迁徙至川、贵、云南等地,后来演变成为少数民族的族群中,仍然保留着在冬至前后过年节的习俗。这些少数民族当时可能因为战争的祸乱而迁徙到云贵这一带,进入深山老林,他们的文化中恰恰保留了夏、商(殷)、周时期的文化特征,因而,这些文化是中国古代慧识悊学文化历史时期的活化石,非常值得珍惜。这些民族所保留的冬至前后过新年的习俗,就是历史的见证。(三)冬至的词义《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这句话虽然短,但是它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却是启迪甚深的。这段话所记载的就是古人对养生修身实践中观察到的质象境内的体元现象的一种描述。(编者注,质象境,即人类慧识所能感知的宇宙天地自然万物能量属性,是相对于智识所感知的肉眼可见,仪器可感的物相世界的客观存在。物相和质象,是世界的根本,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具体方式。)它忠实地透漏出:春秋时期的人们,对养生修身实践中的现象,仍然具备一种社会性的共识,修身文化还没有完全被抛弃。篇名“有始”,为发端、开始之义。这段话描述的意思是:冬至这一天是年度周期律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同步于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实行养生修身的远大目标,实证大道。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这段话所描述的虽然完全是社会治事的内容,但是也说明了,社会对冬至是正年的认同,虽然历经汉代以降的漫长岁月,在主流社会仍然并未消失。但是时至今日,冬至大如年,已经只是少数人的模糊印象;而庆祝的行为,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早就消失得毫无踪影。这就是文化之殇啊!这也表明:两千五百年以前古圣天人合一而为东方文明所确立的顺天应人、治人事天的文化,彻底在社会中消逝了,令人感叹!不过,大道的文明,“筮曰远,远曰反”,我们正站在“反”的时间节点。我们应当为自己有幸站在这个“反”的时间节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我们应当为天人合一的道德根文化复兴贡献绵薄之力。明代王鏊《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冬至这一天的数与度的时间与空间节点,是天道自然规律法则守信而至的时间,是一缕阳炁从地下开始缓缓上升的时刻。人体内如果真正处在天人合一较佳的状态中,同样必然天人相应,会同步出现一阳初动在身中。人类只要承认这一点,复兴道德根文化中的修身明德文化,诞生内文明,就有希望。我们应当知道,万物皆是顺应这一宇宙法则而展开它们生命的过程,唯独人类因为无明而执拗地背叛、远离这一自然的法则和秩序,从而自寻苦难,在苦海当中挣扎不休。这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以后,人类应该深刻反省的内容。(四)冬至天气气候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的时间最短,但这时地面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气温还不是最低的。冬至以后白昼渐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然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然会继续下降。我国除了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以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冬至以后便开始“数九”了,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因此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不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比较大。这时候如果从东北到南方去出差,会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因为在东北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的时候,长江南北的冬作物仍然在继续生长,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使人感到一下子从冬天走进了春天。《燕京岁时记》当中曾经记载说:“冬至三九则冰坚。”《京氏易传》中说:“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冬至后第三戌,为腊月最冷者”。冬至后三十多日的四九,将会是寒冬中最冷的一段时间。二、冬至物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一候蚯蚓结:复卦,六四。《周易·复卦》爻辞:“中行独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四爻动,卦变震。上震伏巽,互艮覆震亦伏巽,巽为蚯蚓,故曰蚯蚓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蚯蚓是阴曲阳伸的一种生物,此时阳炁(气)虽已经生长,但阴炁(气)还是十分强盛,属于六阴寒极之时,蚯蚓在地下土壤中,仍然蜷缩着身体,单个盘结或相互交结得像绳索一样。蚯蚓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称为地龙。例如,带状泡疹疼痛难忍时,西医常常没有好的办法,难以治愈,就用大量的激素来破坏人体的防御机制,而进行短暂的压抑,效果还不明显。但是中医的疗法却很简单,特别是民间的传统中医,就会到菜园子地里收集一些新鲜蚯蚓粪,拿回家以后,用儿童的小便或清水调成糊状,给带状疱疹(也叫蛇缠腰)患者外敷在患处,患者当即就会止痛,而且只需数次就能应手而愈,实乃奇效。带状疱疹看起来是个小毛病,但是痛起来要人命,而且后遗的残毒很容易诱发体内深层的癌变,常用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中医采用的几味药都是很有效的,外用药中的新鲜蚯蚓粪就是其一。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收集新鲜的蚯蚓粪,最好是用蚯蚓吐出来后堆在地面上带有粘液的那堆土,那才是最新鲜的。二候麋角解:复卦,六五。《周易·复卦》爻辞:“敦复,无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五爻动,卦变为屯。互艮为角,覆震为麋为解。”麋与鹿同科,但是阴阳却不同。鹿,例如梅花鹿,其性属阳,它长的角支伸向前方,与黄牛角相似,黄牛也属阳。麋,虽然属于相同科目,但是却属阴,它的角支是伸向身体的后方的,与水牛角的方向相同。夏至节气时天地一阴生,鹿会感受到阴炁(气)而脱解鹿角;冬至时节一阳生,麋则感受到阳炁(气)而角脱落下来。夏至是阳之极,冬至是阴之极,万物依据自己的阴阳属性确定着本身的生长规律,不会主动违背,只有人类才会背离四时之度,自找灾咎、疾病、困苦。三候水泉动:复卦,上六。《周易·复卦》爻辞:“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坤变为艮。艮伏兑,兑为泽,故曰水泉。艮覆震为动。一说上坤为水泉,下震为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物相的水,是天道“德一”的阳炁所化生。当阳炁经过休眠而再次开始运动时,水也就必然同步响应,一阳初生,阳生而动,出现变化。(编者注:以数喻而论,道为0,为虚,为无;德为1,为实,为有。所以德也常被称为“德一”。老子《德道经》第五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指明了,万物由道所化生,德所长养。在德一的中和下平衡阴阳,万物才有序发展。)现代科技已经发现量子具有这种属性,即量子纠缠效应,利用这种属性能够创造出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通讯方式,称之为量子通讯。现代科学研究的这一进步及其研究成果的应用,验证了中国古圣慧识悊学文化“必通天地之心”论断的科学性。西方将中国文化中定义的同步感应性改了个名称叫“纠缠效应”,缺失道德根文化的中国人也就欣然接受,并“以西解中”赞叹西方科学,这真是“不听古圣言,吃亏几千年,若还不苏醒,何时真超前。”其实,这个所谓量子通讯理论里面所隐藏的,就是老子“上善治水”的奥秘。“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地、宇宙,这之间都存在相互感应,所以,我们说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道德的能量网络,具有幾学所定义的双重结构性。信息在质象能量场内传递神速而远超光速,这是因为在物相世界里还存在着空间扭曲和时间制约,而在质象世界内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已经不再存在。因而这里动善,那么千里万里,光年之外,在质象境内都在同步动善;而这里动恶,那么光年之外,没有空间距离的屏障,时间数值的制约,在质象境内都会动恶。并且这些善与恶都会翻转成物相状态而产生相互反馈性作用。所以做人一定要立善为本,以修德为终极的目标。从量子纠缠效应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因为两个量子之间此动彼应,所以现代科学才将量子通讯设备通过卫星发上天,而在地球上对量子信息进行同步的编译、阅读,使现代通讯的保密性达到了一个最高的层级,令敌方难以破译。实际上,生命的密码,生命的现象,以及能量,都是所谓量子纠缠效应的表现,只是我们一定要等到西方的科学家承认了,才肯回头看到我们的祖先们早就实证了这些方法。我们为什么不能诚信与研究古圣的文化,应用于自己的科技研究领域,从而直超西方科技呢?主动汲取祖先们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具备超越西方的动能。三、冬至的正善治养生冬至养生,我们在意识上要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意识宜清静:心猿意马,意马不可野散脱缰,以应冬令敛藏的法则,保持清静。意识应正善:意识宜修养清静,同步于天一生水,把握上善治水中的量子效应。意识应制欲:加强对六欲的发现、控制、清理,清阴土才能用阳土制阴水。(编者注:脾五德为信德,五行为土。肾五德为智德,五行为水。五行有阴阳属性,故有阳土克阴水一说。)(一)冬至的能量卦象冬至,指的是一阳来复。复,本义为返回,回来,指重复往来循环的起始。《周易·泰卦):“无往不复。”复卦之象,对应子月,即农历十一月,卦象为地雷复,表示周期律中的周而复始。冬至这一天,对于我们体内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新年对应自然周期律的起始点。爱好和重视伏羲黄老道德养生修身的人们,从这一天开始,不论原来的基础工夫如何,都应当把握好天德阳炁初生之时,将自己调整至与天道能量变化同步的轨道上来。具备正确的起始点,才能具有完整而正确的发展全过程。在年度周期律中,养生修身重在与天德能量变化的这一雷复兴同步而起,从此时空节点上就开始小心保护这一阳初生,精心烹炼调养。(编者注:幾学的学习以修心为统帅,清静心身,并顺四时之度,而达到人体内天地与自然界外天地的升降交换方式的同步。幾学的喻析法,以每一年的冬至象喻每一天的子时,每一天的子时阳气生发,而冬至时天地也一阳生。身内如能同步配合,才能实现天人合一。冬至之时是养生修身主动进入天人合一而达到人与天地能量变化同步的切入点。详情请参考《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第九章等章节。)复卦本身,由于是刚从纯阴的坤卦翻转变化而来,因此在易学中是不会依据这个初爻判定事物的凶吉的,吉和凶在初生变化时并不能断然确定其好与坏,它是指出好事总会重复的一个标识,但是在发展中如果不能与天德能量变化保持住高度同步,那么坏事也会重复再来。因而这个复卦的复字,应用得就极为精准。那么,对于注重养生修身的人们来说,准确同步于天德能量变化的起始点,凭借心意正善治修持的基础工夫,包括常道意识的正,超常道智识的善,就能确保修身在非常道的德修中同步天德能量的变化,从起始点处就开始高度与天德契合为一体,把握住天地人三才合一,维护住内德与天德的同步,德的质象量子纠缠效应才会牢不可破,那才能够好事天天来,年年来,一生都不断。但是,如果放弃了对道德根文化的信任,任由欲望、私心、贪欲、妄想、执着搅昏了神智,并不重视常道意识的正修五识(眼耳鼻舌身),超常道智识的善修五仪(信善、智善、礼善、义善、仁善),那么非常道慧识的五德也就难以确立,意识与智识就可能与天德能量“离谱”,不能保持在同一个频谱上。相反,就会与天刑能量结成朋友,经常碰面,那么年年都只能是坏事重来,或者经常发生。养生修身是不是能够一心一意地与天德连接成一体,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而不是朝秦暮楚,一时清醒,一时糊涂,若即若离,也就决定着修身的前途与结果的好或坏、成或败。一个立志养生修身明德成真的人,如果每年都不能够主动把握住在冬至一阳初动时奠定一个好的开始,并且坚持同步到底,而是稀里糊涂一年又一年,那么也就难以实现初心所愿,本性所求,而枉费一生。所以,如何准确把握好这个一阳来复,定好吉凶,取吉而避凶,就要看我们在意识上是否能抓好最开始的那一刻,也是老子所讲的“其未兆也,易谋也”。等到事情来临的时候,再去考虑,那就是临时抱佛脚,为时已晚了。谋之于未动之先,才是根本。所以,要想获得健康、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智慧,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一定要把握好对于“一年复始万象更新”的认识,不要外求,一定要内求!趁这个一阳来复,万事更新的最佳时期,在自己身内,把握住它,以正善为基础,抱德无离地与天德能量的变化同步发展,排除天刑能量的一切侵蚀和影响。(编者注:老子《德道经》第五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黄帝四经》指出,“天执一明三定二。”《易经》中亦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德一”的天阳能量朴散为五以后,成为仁、义、礼、智、信五大子系统,也就形成了五对阴阳属性:阳性五德能量与阴性五刑能量。天地通过一阳一阴两种能量,实现能量的交换;经过五种能量变化的交替推运,对万物实现无为而治的治理。对于地球万物而言,天德能量具有阳和温煦畜(音xù)养的特性,它本身并不存在刑罚而只是正向地赐予,对万物慈爱无比,一视同仁,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音xù)之。”万物对天德能量具有自觉的热爱性,主动趋附于天德强大的凝聚力。天刑能量的属性是阴性能量,具有促败摧毁功能,使天德能量变空虚。老子《德道经》第三章告诉我们:“反也者,道之动也”。天刑能量具有刑罚与制约的作用性,从相反方向,促成事物成功。农历十月时,处于坤卦能量状态,天刑阴炁能量达到极盛之时。天刑能量与天德能量相伴生,阴阳互根,万物才能够生灭交替。当人们违背天德能量的规律、法则、秩序时,就会与天刑亲近而被惩罚。失德而亲近天刑能量的人,由于身内的精炁(气)神被天刑能量反夺而会丧失,就会对身内性命产生祸患。人类只有主动修身明德,敞开自己的心与身,抱道而行,融于天德而进,逢善必行。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使德与善和德与道同频,这样必然能远离天刑而不断获得天德正能量,天刑能量就会被净化或者远离身心。)(二)身识养生1.防寒保暖冬至到小寒、大寒的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此期间应注意身识养生的“冬藏”。在冬至养生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外出要及时添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穿衣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在冬装的选择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穿脱方便,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耳朵、颈区以及足部的保暖,以防发生冻疮以及寒气内侵。天气寒冷时,最好还要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寒气的侵入。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2.动中求静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禁忌运动中出大汗。运动要以不疲劳和不出汗为度,要以动中求静、静中内动为主体,把握有利于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比较好的选择。3.勤晒被冬至时节要勤晒被褥,一方面可避免潮湿;另一方面,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也会更加蓬松、柔软、保暖。其中吸附的阳炁(气),也极其有利于驱散室内的阴寒,使人的阳炁(气)获得补充。4.防面瘫冬至过后,进入“数九”时节,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天气变冷后,寒风如果长时间直接吹拂面部的耳门区域,将会造成面部经络气血组织的不通,而神经因缺血而麻痹。受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会因营养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导致面瘫。为了防止面瘫,第一,要注意保暖,出门尽量戴口罩和耳罩;第二,开车或坐车时,最好不要摇下车窗;第三,在疲劳之时或洗浴后,不能再受风吹寒逼。5.灵剑子导引法(同大雪)以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头,前后左右为之,凡三五度。去骨节间风,宣通血脉,膀胱、肾臓之疾。6.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冬至(冬至坐功图势)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少阴肾君火。坐功:每日子、丑时,平坐,伸两足,拳两手按两膝,左右极力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即:每天23时~次日凌晨3时,起身平坐,两腿前伸,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半握拳,按在两膝上,使肘关节分别朝向左右斜前方,拳眼向腹,拳心朝外,上身前俯,极力以拳压膝;重心后移,又拳轻轻按膝。如此做十五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方法同前。主治: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痿厥,嗜卧,足下热、脐痛,左胁下背肩髀间痛,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腹大颈肿,咳嗽,腰冷如冰及肿,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胻寒而逆,冻疮,下痢,善思,四肢不收。(三)口识养生将天时、地利、人和与医道相结合,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落实传统文化。冬至时,传统医学界的人士会用相应的中药拟成方子,从这一天开始服用,这就是民间从道医中继承的内容之一。民间的医学中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因为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从这天开始马上进补,与生命内在的频谱规律以及地球围绕太阳周而复始运动到达新起点的度数,极其吻合。一位地道的中医必定会“谋之于未动之先”,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甚至要把新的一年里可能会流行的瘟疫以及各种大的病变,都罗列出来;并且,要根据天时、地利以及人的状态,拟定出相应的方法,以供一年中的患者使用。1.冬至宜食冬至要注意饮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而且地炁丰富的根块类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时节的饮食还宜多样化,谷、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地选用高钙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物,还不可过食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冬天阳炁(气)收藏,脾喜温恶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温热食品来保护脾肾,吃饭也最好是少量多餐。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其他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摄入,比如土豆、菌类、南瓜、芹菜、菠菜、山药等。除此之外,还要适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猕猴桃、甘蔗、柚子、大枣、桔子、龙眼、苹果、桂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2.养生药膳从立冬开始至冬至前后,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称为“补冬”。正确的“补冬”,能够使身体强壮而且又保持身材窈窕匀称,不产生肥胖。常用“补冬”药膳处方:(l)八珍类: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2)四神类(又称“四臣”):莲子、芡实、山药、茯苓;(3)四物类:当归、川芎、芍药、地黄;(4)单方类:人参、当归、田七、杜仲等。这里对药膳处方只是介绍了一个纲,大家在运用的时候先要做到“自知者明”,再根据介绍来选用。比如:八珍类选1~2味,四神类选1~2味,互相配比,每天换着食用。佐方、轻重方面,就要根据虚实,来配比重量和份量。有的人喜欢乱吃人参,结果可能会非常糟糕。要正确地进行配伍,而不能照单全收地一锅煮而食之。如若使用,需要了解人的体质基本分类,“用药炁之有余,而益身体之不足”,以此作为选材的原则进行配伍。因此,既要了解身体的虚实、凉热,也要掌握每一味药的药性。最好是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应用。3.冬至吃坚果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有个习惯,冬天大家都嗑瓜子,而且嗑得非常带劲儿。在西方根本见不到哪一个外国人嗑瓜子,他们连嗑都不会。中国的文化的确是悠久深远,每到冬天,尤其过年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吃吃蚕豆花生之类,嚼得也欢,聊得也欢。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气较冷,人们吃后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坚果大多有补肾健脑、强心健体的作用,而冬季对应的是肾臓,所以冬季进补多吃坚果很有好处。,不仅有御寒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体质。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且因人而异。坚果中富含全息浓缩的植物生命能量,冬至以后食用,因为天地一阳之炁开始生发,坚果中的全息活力将因为量子缠绕效应而释放活力,有益健康。核桃:核桃仁是中成药的重要辅料,有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等功能,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疗效。人疲劳时嚼些核桃仁,能缓解疲劳和压力。栗子:栗子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无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相媲美。榛子:榛子主要有调中、开胃、滋养气血、明目的作用,主治食欲不好、乏力、形体消瘦、病后体虚、视物不明等病症。此外,榛子中钾、铁含量亦名列前茅,对于增强体质、抵抗疲劳、延缓衰老都有益。杏仁: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止咳化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吃杏仁效果最佳。杏仁有苦甜之分,甜杏仁可做茶点果品,苦杏仁有毒,不能生吃,入药多为煎剂。花生:常吃花生有养血补血、补脾润肺、滋润肌肤的效果。四、冬至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活动1.冬至祭天祭祖冬至日祭天祭祖,在我国古代是国家的例行规范。唐宋时期,虽然养生修身明德内求法已经淡出了社会主流文化阵地,但仍然保留着五帝、三王时期传统文化的治事礼仪,冬至是国家祭天、祭祖的大日子,皇帝会在这一天带领王公大臣们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在民间,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们祭拜(祭和拜是两个仪式)。然而,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很多民俗已经失去了内在的承载,冬至早已演变成了家庭团聚吃饺子的节日,其祭拜仪式更是被极力简化,在很多地方甚至已经消失了。2.冬至放假汉朝时期一改冬至过年的旧制,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仍然会举行祝贺仪式而称之为“贺冬”,仍例行放假。《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前后,朝廷上下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称之为拜冬,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从这里可以看到,意识哲学文化盛行以后,如此重要的时空节点就这么简简单单地变化过来了,养生修身的内容全部被抽掉了。(二)饮食习俗1.各地冬至饮食习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冬至节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饺子、馄饨、汤圆、黍米糕、赤豆粥等都是冬至时节广受欢迎的品类。冬至节的饮食种类不胜枚举,南北方各有特色。比如南方地区在冬至日有吃汤圆、米团、长线面的习俗。饺子是南北方冬至不可或缺的食品,冬至一阳初生,如同子时一阳初生,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非常特殊的涵义,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其中“交”与“饺”谐音,“子”即“子时”,此时吃饺子,有团圆吉祥和万事如意的意思,预示在新的一年中交好运。2.冬至吃馄饨冬至一阳生,恰如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混沌开窍,吃馄饨就是在取其谐音,有食下“混沌蒙昧”继而“万象清明”之寓意。故而民间将食用馄饨比作打破混沌,天清地明。3.冬至吃汤圆与甜丸在江南地区,冬至日喜欢吃汤圆,又称之为“冬至汤团”,“圆”有“团圆”“圆满”之意,喻示着家庭吉祥、和谐。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广东地区喜欢在冬至日吃甜丸。甜丸用糯米粉团成圆团,再加些糖,煮出后既甜又圆,预示着来年丰收团圆,美满幸福。4.冬至吃赤豆糯米饭江南水乡的一些地区,有全家欢聚一堂在冬至之夜共吃红豆糯米饭的习俗。《纂要》曰:“共公氏子不才,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是日以赤小豆粥厌之。”《岁时杂记》:“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气。”吃赤豆饭或煮赤豆粥,都是用以驱避瘟疫之意,以期达到防灾祛病,预防流行性传染性疫病的目的。“是日以赤小豆煮粥厌之”(古代用“厌”,就是克制的意思),流传下来,慢慢就成了传统习俗。《本草纲目》中也有关于赤豆粥的论述:“时珍曰: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以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三)民间风俗1.冬至《九九歌》明代《五杂俎zǔ》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篱头吹觱篥”,指的是大风吹篱笆时发出很大的响声。觱篥(bìlì)是古代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用的一种乐器名。“夜眠如露宿”,指天寒地冻,虽是在室内睡觉却感觉像在露天一样冷。“布纳担头担”,指天气已经比较热了,需要脱掉厚衣服担着走。还有一个较为简洁并通俗易懂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与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现代语文课本也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个《九九歌》,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将古代的《九九歌》一起教给孩子。2.冬至《消寒图》在冬至节气,《消寒图》是值得强调的内容。《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古代对九宫格记忆方法的一种社会知识应用,幸亏还零散地有所保存。其中既含有图象思维记忆方法的培养教育意义,也含有九宫阅读记忆法的训练,浓缩着祖先们在教育学中的智慧,是将教育社会化、民众化、民俗化的一种体现。道德根文化的教学方法,都是紧密地联系着宇宙天地自然的法则,紧扣着河图洛书之理与数,以及图象思维之法,全面地在治事中展开,在生活领域“有教无类”地应用。只可惜在意识治理从霸治沦为危治以后,人们已经无法读懂祖先们的智慧,反倒将这些世上最优秀的教学方法视为糟粕,毫不痛惜地加以抛弃。下面的这个《九九消寒图》,大家也可以依法尝试进行填色训练。消寒图描绘《消寒图》是我国北方汉族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是与“数九”的民俗结合在一起的。“九九”以冬至日为数九的第一天,然后九天为一个阶段,共九九八十一天,以此来表明由天寒地冻转向温暖如春的过程。《九九消寒图》便是民间记载开始数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希望于通过它来预卜下一年的丰欠(丰收和欠灾),是一种好看且有传统特色的日历。《九九消寒图》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以便于一天一天数过全部八十一天,表达迎春的一种殷殷的喜悦之情。比如上面这幅《消寒图》中的这些梅花,一朵、两朵、三朵……八朵、九朵,刚好是九朵梅花。其中图象思维的立体感是很强的,每天去填一个花瓣,就完成了九九八十一天。还有些《消寒图》,包含的就完全是记忆法。上面这两幅《消寒图》,与德慧智教育理念中的九宫阅读法、记忆法是非常相近、相似的,可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幼儿园的教育中使用。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按:民俗以冬至为入九,九九足,则春风送暖,寒意全消,故有‘九九消寒’之谚。”其实,这一切都需要有伏羲黄老道德修身的基础,有“为学者日益”的理论积累,才能说通过这一天就可以把握住一年。如何真正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让社会、家庭乃至每个人都能够体味到道德根文化的魅力,在道德的氛围当中享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仅仅捏着钞票来追求痛苦、烦恼和疾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节选自熊春锦先生著《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ISBN:-7---3。如有转载,请保持图片与文字内容原样,勿擅自编辑,并须注明书名、作者与出版社。部分图片或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