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
评委会成员杨超导演做了主题分享
“华语电影在海外电影节、电影市场的表现和前景”,
他的观点新鲜而犀利,
为什么中国电影在海外电影节不如上世纪风光,
文艺片和艺术片算不算同一种电影等等。
他说,
“文艺电影,不是艺术电影。”
以下是杨超导演在发布会现场分享实录
对于参展海外,现在是华语电影的低谷
最近几年,华语电影在海外市场都表现不太好,这五六年、甚至十年以来,华语电影在海外电影节的表现是一个低谷,这是一个大的判断。
在谢飞老师的那个年代,第四代的时候,甚至第五代导演的黄金时期,我们大量的在海外电影节获奖,对于华语电影来说那是一个高峰。但是从六代开始,这个势头止住了,尤其是今年和去年,除了在座的李睿珺导演外,没有一部电影在戛纳的竞赛单元出现。
为什么?——我个人理解是四代、五代,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海外电影节,其实是西方文化圈的“优待”,他们把我们看成风味小吃,你们的风格非常独特,很有“风味”,所以对于华语电影本身,电影的信息量、做艺术的精致程度、探索度,就没有必要西方的同行一样高,这既是一种歧视,也是一追优待。
多年以来华语电影享受着这个优待的,这个优待在近十年以来逐渐的停止了,海外观众以更加平视的方式来看待华语电影。应该说我们在年之后就不可能再在三大上拿到特别重要的奖项,当然不能否认也有部分例外,但整体上来说,新一代作者确实很难在问鼎海外电影节。
文艺电影,不是艺术电影
我们反过来问在座的青年导演,海外电影节到底要的是什么呢?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为了他们而拍片。不是的。
然后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电影节在电影行业中的存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它的价值是什么?要知道,现在大部分观众不看电影节上的获奖电影的,大部分观众是看类型片的,那么它如何存在,它对电影行业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才有意义。
我的观点是,任何一个真正的电影节追求的是艺术电影,它要求导演提供给他们的是艺术电影,而不是类型片,甚至不是文艺片。
这里提到我对电影有一个“三分法”:
电影可以简单分为三类:类型片,文艺片,艺术片。
大家看到我把艺术片和文艺片分开了,一般是不分开的。但当我们谈起文艺片的时候,在我的观念中它是严格区分的。
部电影中,我认为90%必然是类型片,大部分公众需要这种生命和情感的带动,需要这种享受,需要这种白日梦,这个梦中国现在做的还不好,或者说才刚刚开始做。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8-9部文艺片,只有1-2部是属于艺术电影。而电影节需要的就是这一到两部艺术电影。
什么是艺术电影呢?就是那些探索影像表达的边界,试图为电影艺术探索新风格,新语言,新观念,新手法的电影才叫艺术电影,而不是主题很深刻,很有情怀,它特别的“不商业”就叫艺术电影。艺术电影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它是不是为电影艺术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如果做了就是,如果没做就不是。
我们可以明确类型片、文艺片与艺术片的区别:如果我买了一个恐怖片的电影票,我就要被吓到才会爽,就像在超市里买的老坛酸菜面,你就要给我那个味道,不给我这个味道你就违背了商业原则,这就是类型片。文艺片其实是一种软类型片、轻类型片,它也是商业片的一部分。
如果大家接受以上所说,就知道为什么这些年在海外电影节上,我们的表现没那么好,就是因为艺术片的生产降到了一个低谷,很多导演,很多资本,很多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