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玄奘留学印度15年,学成载誉而归,致力于印度经典翻译,成为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玄奘(-年)本姓陈,名祎,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人。少时随二兄长捷法师住寺院,13岁时正式出家,岁受具足戒。他曾游历长安、成都等地,遍访名师,饱学佛教大、小乘经论及各家学说。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贞观三年(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冒着偷渡的危险,开始了艰苦的求法之行。他经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的印度佛学中心、已有多年历史的那烂陀寺,跟随年已90多岁的印度佛学权威戒贤夸: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兼习婆罗门教经典和梵书,前后历时5年。后又用4年时间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之嘱,主持讲座,著述立说,声誉日隆。年,中印度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到会者有18国国1丨、各教派僧众数千人。玄奘以精辟的议论慑服各派信徒,历时18天?竟无一人对其见解提出异议。后戒日王遣使和唐太宗通好。64,3年?玄奘谢绝印度朝野的一再恳留,不辞辛苦,动身回国。年回到长安。卩3国后一面创教,一面译经。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便是玄奘所创。自年开始到其年辞世,20年间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卷余万言,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特殊贡献。同时他还将《老子》和在印度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送往印度,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由玄奘口述、辩机整理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则记述了玄奘西行的所见所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玄奘无愧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义净是继玄奘之后又一位赴印求法的高僧。义净(—年)俗姓张,字义明,一说今山东历城人,一说今北京人,15岁时便有志西行求法。唐高宗咸?二年(67])有机会从扬州到广州,经南海赴印度求法。他先后巡礼灵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祗林精舍等释迦牟尼行迹之后,到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佛教他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四百余部到洛阳,受到了武则天的迎接。其后从事译经,一生共译佛典61部、卷,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他还写有《南海寄归内法传》等著作.录了东南亚和印度的佛教、地理、民间3俗及医方。其书成为唐代了解南海各国的指南。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除了僧侣往来,还有官方使节和民间贸易等。如唐代,就有官方使节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中印文化的交流是多方面的、相互的,但总体说来中国是受惠者。佛教文化的传人,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繁荣及文学风格、流派、文艺思潮的多样化。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印度的佛教文化传\中国后,在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逐渐被中国强大的文化传统“化”为了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是有人格神的纯粹宗教,是有神论。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北儒南道,都非纯宗教。印度佛教要在中国站稳脚跟,必须向中国文化妥协,寻找与中国文化的接触点。媿晋时期?佛家的出世思想与“南派”潮流中道家推崇的少思寡欲、清静无为的思想相沟通,于是佛学就依托中国传统中的道家,釆用“格义”之法,用老庄诠释佛典,将佛学思想比附中国传统概念来说教。隋庸时期,印度佛教被改造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一禅宗,将“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改造为“梵我合一”。禅宗的六代祖师慧能(又作惠能)曾有一著名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提出“我心即我佛”,“西方在眼前”,将“出世”的佛教导引回归到中国传统的现世观念上来。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便是具有纯粹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宋明时期,理学家引佛道入儒学,儒、道、佛三教合流,形成了儒、道、佛三教的理论统-。总之,进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凡对中国文化有补阙作用,与中国文化有亲和力的因子都被吸收,被加以消化、改造,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适合中国文化特性的文化因子则终将被淘汰。
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影响.还促使中闰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演进。当佛教的哲学思想进人文学领域后,使中国的传统文学有了新的内容与变化,也使中国的古代文学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及主张。如在诗歌方面,不少诗人以禅喻诗或以禅入诗,写出了很多充满禅趣或禅理的好诗。与之相应的诗学理论,也先后出现了以佛理说诗的“顿悟说”、“肓语道断说”、“神韵说”,以及因明学论诗说、佛家经论诗评说、借禅喻诗说等等。中国第一部文论巨著——刘勰的《文心雕龙》亦割不断同佛学的联系。至于中国古代文论和诗评中常用的“境”、“境界”,乃至i国维《人间词话》所标举的境界说,也都源自于佛经的一些概念。在小说、戏曲、弹词等文学样式中,也不乏怫教教义及佛教文学影响的明显踪迹。佛经还对中国文学的形式、体裁、技巧与语言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随着梵语佛藏的翻译,中国兴起了音韵学,出现了四声说其后又规定了诗歌格律上的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病态),从而使诗歌的形式由传统的古体诗逐步走向格律化。至于形式方面,文人的词、曲,俗文学的变文、小说、鼓子词、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等的出现,莫不与佛经的影响有关。在文学技巧方面,如小说的散文与韵文的结合,人物形象描写的变化,也都带有佛教文化、文学影响的痕迹。如佛典译文多用散文说理、叙事及描写,用韵偈结尾来概括大意;中国古典小说中则不乏“词F1”或“诗日”一类的成分。在语言方面,佛典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增多了汉语的倒装句法与提挈句法,减少了古汉语文言虚词语助词的使用,文章中加解释语,多字联缀成名词等等。总之,佛教文化和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
第二阶段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主要是指西方文化的涌人。虽然早在东晋穆帝和哀帝年间(公元—年)罗马帝国和中国便有了外交往来,但毕竟未形成气候中外文化交流在元代虽也曾一度出现过空前开畅的局面,但此时的中外文化交流和影响只是在“物质”层而非“思想”层上展开。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一种幵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往中国迁徙,造成了“回回遍天下”的态势。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伊斯兰教在中丨司也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同佛教一样,在伊斯兰教日渐深人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发生了中国化的改造。在宗教建筑上,中国许多著名的清真寺基本上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的建筑模式,而采纳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样式。在宗教习俗上,中国穆斯林也增加了-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成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亲情的注,在教理,中国穆斯林学者“会同东西”,创立了以儒家思想阐发伊斯竺教教义的宗教哲学。在宗教体制上,中国穆斯林推出教坊制:这种体制是伊斯兰教同中国封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伊斯兑教的中化?使它在中华土壤上落地生根,不仅对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一些其他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元代中西交通的幵辟,也为基督教人华创造了有利的气候和土壤。元时人华的基督教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曾流行于唐代的景教,一是罗马天主教。这两大派别先后都在中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且威极一时,但却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处于一种游离状态。基督教自人中国本土,便与传统的儒、道、释三教发生冲突。基督教对于中国本土成熟而又强大的儒学及释、道二教,既无法战而胜之,又不像先行的佛教和后来的伊斯兰教那样实行根本性的中国化改造,而只是凭借官方的支持才得以在元代思想意识系统中占据了次要的补充的地位。随着元帝国的灭亡,基督教又一次绝迹于中原,退出了中国封建文化舞台。
亚欧大陆的沟通,为东方和西方旅行家们的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通过旅行家们的相互往来,传递信息,使东方和西方的相互了解有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发展。在众多东方和西方的旅行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伟大旅行家跟随他的父亲和叔父取道波斯.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河西走廊,经宁夏,过内蒙,于(年抵达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完成了横贯欧亚大陆的旅行。在大都(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因马可?波罗年轻聪明,深得忽必烈信任,被留在宫廷服务达17年之久,其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年初,马可?波罗跟随阔阔真公主下嫁伊利汗阿鲁浑的使团,从泉州经海道到达波斯的霍尔木兹。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年,由马可?波罗口述,小说家鲁思梯切诺笔录的不朽名著《马可?波罗游记》写成。书中盛道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随着此书的广为传诵,引发了16世纪欧洲航海家对东方世界的寻觅。元代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便异邦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当时文化发达水平与中国并驾齐驱的阿拉伯科学得以流人中国。传入中国的先进科技包括阿拉伯发达的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在天文学方面,波斯人札马鲁丁精心编制了问回历——《万年历》,还在北京建立了观象台,制造r7种创制于阿拉伯的天文、地理仪器。元代中国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授时历》、编制的星表、设计的天文仪器,都是在发展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基础t充分汲取阿拉伯天文学的精华而完成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经阿拉伯算学著作介绍,成了元代数学书中的命题和解题理论3阿拉伯的医学在中国也十分流行。元政府曾于—医院下专设回回药方院和回回药物局两个阿拉伯式的药学管理机构?专管大都和上都的宫廷医药。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