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扒一扒文化产业究竟是个什么

文化产业评论:各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对文化产业的称谓与理解不同,分类也不同,而且不同时期也有一些不同变化。莫着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超老师()的这篇文章,为您深度剖析。

原标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产业价值链

作者:郭万超、马萱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年7月上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内生特性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14

zh)

“文化产业”概念的演变与含义

国外。法国学者路易·多诺指出,20世纪是一场“文化革命”,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化产业的空前发展,它包括书籍、唱片、音乐磁带等文化财产,广播、影视、音像、音响设备等文化设备和发射机、接受器等传播载体三个方面。

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把“文化产业”概念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①:一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代表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性观点;二是20世纪70至80年代,主要特点是重新用文化来界定已成型的商业产业;三是撒切尔时期,基本特色是城市重建等实用艺术的实践;四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一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最早提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概念。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他们明确提出了CulturIndustry(译为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的概念,用以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示大众文化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但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文化工业”是“或多或少按照计划而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这种产品是为大众消费度身定做的,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②。从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争论中,法兰克福学派实际上阐释了文化工业的内涵:通常情况下,“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以工业化生产为标志,以普通大众为消费主体,其中,“工业”不是指技术上的生产过程,而是“事物本身的标准化和分配技术的合理化”。

伴随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文化工业”与各国发展战略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文化产业”一词逐渐变成一种中性甚至褒义的概念,并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中心扩散开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委员会和很多国家也开始使用复数形式的“文化产业”。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个术语,用来指“在我们社会中,那些借助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商业形式,生产和传播各种信息符号的专业产业组织机构”③。尽管这个概念并未从内涵上界定文化产业,却同样认可了文化产业中的商业化、信息符号等经济特征。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文化产业从理论争论全面走向实践,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就业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以艺术创造表达形式、遗产古迹为基础而引起的各种活动和产出。④而在其后来的官方界定中经常使用的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⑤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也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紧接着,在年,英国将创意产业归为文字创造、视觉艺术、舞台美术、音乐、摄影、时装6类。年,为了向民众树立“创新型”政党的形象,英国政府又有意将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区别开来。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霍金斯在《创意产业经济学》一书中把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文化经济学家凯夫斯认为:创意产业提供我们宽泛地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

年,欧盟当时的轮值主席国芬兰在有关文化产业的报告中,把文化产业界定为“基于文化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除了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网络业、文学、音乐创作外,还包括一切具有现代文化内容标识的产品和贸易活动,例如摄影、舞蹈、工业与建筑设计、艺术场馆、博物馆、艺术拍卖以及文化演出、教育活动等。⑥

国内。20世纪8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开始在我国传播。20世纪90年代“文化工业”的概念引起学界的热议。学者们在热议“文学边缘化”的时候,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快将这场争论湮没在产业实践的浪潮中,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文化产业的积极意义。

年,国家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从自发到自觉”的新的历史阶段。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并在两处出现,并提出了“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随后的年,我国提出了“创意中国”的口号,文化产业开始走上加速发展的轨道。这就使文化产业的官方界定和统计体系提上了议程。年3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首次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正式界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文化产业发展做了战略部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改进和完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在这样的背景下,经中编办批准,年11月,国家统计局成立了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北京市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先地区,使用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其含义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不同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

世界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对文化产业的称谓并不一样,除了上面提到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外,还有内容产业、体验经济、版权产业(美国除了使用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外,开始更多地使用“版权产业”的概念,以强调“版权”对文化产业的关键作用)等名称(见表1)。本文这一部分,将对这些名词进行梳理和分析。

对文化产业各称谓内涵的辨析。

(1)文化产业(CulturIndustris)。作为一个不断拓展演进的概念,文化产业是有着巨大生成力的开放的创新理念,它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融。概括起来,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可区分为两派:“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和“应用文化产业”。前者强调的是商业模式的文化活动操作方式,是指商业原则下的不同种类的知识产品的生产。后者指的是那些具有物质性、实体性的产业基础,包括电影制作、录音设施、报纸的高速印刷线,覆盖全球的广播电视台,甚至剧院和舞台表演等大型场所。⑦这两种类别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2)创意产业(CrativIndustry)。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把创意产业纳入正式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我国目前统计指标体系中与“创意产业”概念最为接近的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概念是对狭义文化产业概念的拓展,它是以新经济为基础,以工业规模生产,全球化或地方化为特征的产业。但是,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内容,所以其最精炼的概括应该是将传统的文化内容作为中间投入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

(3)内容产业(ContntIndustry)。与文化产业相近的概念还有内容产业,也称为“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实质上是广义文化信息的数字化,是基于新兴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合了出版、广播影视、通信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制造、生产和传播有关信息文化内容的综合产业。内容产业的凸现反映了文化产业与信息和通讯产业的产业融合。

尽管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概念产生的背景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qywh/12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