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经济结构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文化企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承担着促进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使命。所以,文化产业园区也必须加快完成由追逐热点业态的虚构集聚向与地方优势产业深度融合转变;由追求园区功能的中心化向强化平台边际化效应转变;由片面追求连锁的规模效应向实现品牌的国际化转变;由成本导向和服务导向阶段加快向市场导向阶段的转变,打造更加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并将文化创新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产业生态环境。
从被称为“文化产业元年”的年,到被定义为“互联网元年”的年,再到被定义为“众筹元年”的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给全世界和各个按行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致使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元叙事”自诞生起,就在被不断地刷新。作为文化企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也成为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国近家文化产业园区中,按类型可以分为创意研发型、生产加工型、交易体验型和综合发展型。因资源禀赋的差异,使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包括依托在地资源打造的文化旅游类园区和艺术类园区,以规模投资打造的主题公园类园区,依托产业资源打造的企业集聚类园区,依托网络流量打造的在线虚拟类园区等;因园区物业资产的所属和来源不同,使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包括依托城市工业废弃厂房打造的旧改模式,依托城市配套资源的扩建模式,大型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商新建模式等;因园区运营管理方性质不同,使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包括利用自有空间转向经营的物业自营模式,低价承租政府公有物业经营管理的“二房东模式”等。另外,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融合性特质,对相关联领域的广泛涵盖,使全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的业态构成也呈现出多样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顶层设计,同质化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例如,受资本热捧的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等成为许多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力业态,并为此盲目投入资金搭建闲置率很高的服务平台,收效甚微。
各种性质和模式的园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普遍局限性,还有很大比例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在地方政府强力扶持下的“政府工程”。例如集聚了千余家广告企业的产业园,即使提供再完备的公共服务,仍然不可能在园区内部形成可循环的生态链,造成“挂牌园区”和“空壳园区”现象。另外,目前大多数文化产业园区,大部分仅仅是空间的和物理的概念,产业聚集效应还没有发挥。园区和入驻企业以及入驻企业之间的交流很少,服务还不到位,互动性的产品、活动不够,结果是聚而无力,形聚而神散。同时,因园区对文化企业的特征、需求了解不够,对文化产业园区特点把握不清,很多文化产业园区的服务比较单一,基本只承担着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房租收入成为园区最核心的收入来源,使很多园区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发展的节奏。从实践总结发现,普遍存在的状况可以概括为“三多三少”,即:物理集聚多,化学反应少;物业收入多,服务收入少;成本导向多,市场导向少。
针对上述情况,探索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应把握以下方面:一是要对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营造有利于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经济结构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是打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能够保护并最大限度地将创新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生态环境。二是要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激活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文化消费市场的非既存性是制约文化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根据文化部底年公布的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评估,文化消费潜在4.7万亿元市场规模的与当前实际的1.04万亿元文化消费之间,存在3.66万亿元的消费缺口。不仅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有粘合度的文化消费产品,更缺少能够激发民众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所以,营造文化消费的体验氛围,成为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主要课题。三是切合我国文化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进一步健全文化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小微文化企业总数已突破万家,在文化企业总数的占比超过80%。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所以,着力解决小微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授权体系不健全,无形资产评估和质押不被广泛认可,缺少有效融资手段等问题,也成为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重要任务。
在深入调研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建议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应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在业态规划方面,由追逐热点业态的虚构集聚向与地方优势产业深度融合转变;二是在园区建设方面,由追求园区功能的中心化向强化平台边际化效应转变;三是在经营拓展方面,由片面追求连锁的规模效应向追求品牌的国际化效应转变;四是在发展阶段方面,由成本导向和服务导向阶段加快向市场导向阶段转变。
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并非单方面一蹴而就,需要从以下路径转型升级:
首先,在观念上要做到“三个转变”,即“由物业管理者向产业引导者和服务者转变”、“由被动等待政策向主动拓展市场转变”、“由旁观企业发展向积极投资介入转变”。
其次,在发展思路方面,做到“五要”:一是要立足地方,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准确定位国内外文化产业市场,升级区域文产元素为中国元素;二是要准确把握经济趋势,通过“产学研”的联动深入文化科技的融合,构建不受时空限制的O2O平台;三是要借助但不依赖政府扶持,遵循市场规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探寻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要积极推进园区与社区、街区、校区融合,建立园区间、园区内外企业间、园区与城市的互通合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市、区合作开发的创新模式。注重将文化创意与挖掘城市文化底蕴结合,融合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的功能,营造创意创新的城市文化氛围,引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效应;五是要广泛交流,在不断吸取和借鉴其他兄弟园区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为在园企业搭建跨域合作的平台。
再次,在具体操作层面,完成“三链一环”的构建:一是洞悉规律,构建“成本吸引集聚+资源服务引导+市场对接开拓”的园区核心价值链;二是深耕细作,搭建“苗圃培育+孵化助长+加速成长”的园区核心服务链;三是多元化运营,实现“基础物业+增值服务+产业投资”的园区核心盈利链;四是深入研究,构建“创意设计促研发+技术创新促生产+策展活动促销售”的闭合产业环。
最后,是在手段的完善和创新方面:一是园区应创建适合创客、威客集聚的开放空间,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二是园区应组织成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为激励原创保驾护航;三是园区应建立“众创、众筹、众包”互联网模式,建立开放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集众家之所长”的融知、融智、融资、融创;五是在数据越来越成为重要产业资源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成为文化企业数据采集的一级平台,并且在产业主管部门的统合下,结束目前孤岛状存在的园区数据资源,使之为决策和项目定位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打造更加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更有效地整合利用文化资源,集聚和培育产业人才,生产出有竞争力,能产生粘合度的文化产品,开辟有潜力的文化消费市场,才能使区域文化价值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转化,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政策是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在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与文化产业相关力度空前的扶持政策,通过推进文化金融合作,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等,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发展,引导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体育、养老等相关产业的结合与融合等。但根据“臂长原理”,并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对产业的管理不应“越权”,而应保持“一臂之距”。以此为原则,政府应以产业生态环境的打造为切入点,实现服务效果最佳化。具体而言,政府的职能应包括文化行业和文化企业的规范管理、建立市场化开放化的传播渠道、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文化产权评估交易体系、营造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尊重保护并宣传文化创意创业者、规范文化产品经营行为等。
从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入手,打造具有市场交易功能的开放式、体验式文化园区,全面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对文化产品的辩赏能力,从而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和文化产业机制的转型升级,让能够代表“民族创造力”的,具有市场生命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舞台,通过产业的方式争夺“文化话语权”!如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才有价值,文化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才有意义,文化强国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白癜风的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