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高考作文试卷复习资料高考志愿
专项三文化常识类类清
一、官职典制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点拨 《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传说尧年老时,咨询部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经受住了考验,摄位行政。“禅”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出让帝位。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点拨 “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商代前期王位的继承,传弟和传子两法并用。由于这种制度经常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兄终弟及仍偶尔出现于后世。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点拨 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称。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点拨 “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点拨 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点拨 “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其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秀才(东汉改称茂才)、孝廉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点拨 应是“自上而下”。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点拨 荫补,又称“恩荫”,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它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通常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点拨 “丁忧”或“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点拨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善。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点拨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点拨 《汉书·外戚传》中记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正室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点拨 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另有自称太上皇的,多自行主持要政,始于北魏献文帝传位于孝文帝。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点拨 太子称为东宫,是因为太子以诸皇子之首和储君的身份,地位仅次于皇帝,理所当然地应该居住在除正殿,即皇帝所居住的地方之外的等级最高的地方,而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代称。
15.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点拨 东汉末年的蔡邕注解《史记·孝武本纪》时称“帝女曰公主,仪比列侯。姊妹曰长公主,仪比诸侯王”。
16.“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
点拨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17.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点拨 宗主,始于秦,汉沿置。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宗室、外戚有罪,须由其批准,才能处治。历代职掌略同。
(三)中央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8.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点拨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初,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沿用秦制。东汉改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
19.太师,始于商代,西周为“三公”之首,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代时置,后又废除,位在太傅之上。(√)
点拨 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20.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隋唐“三公”参议国事,但仅为虚衔。(√)
点拨 宋代司徒为宰相等官的加官,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21.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
点拨 西汉“三公”之一,隋唐以后与汉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职废除。
22.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点拨 宋代,为分宰相之权,以枢密使掌兵权,称为执政,其地位仅次于宰相。
23.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点拨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24.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点拨 宰相的别称。唐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实为宰相。以他官居宰相职位的,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目。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皆曾任此职。辽、金、元三代相承,明代废。元代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行省的副长官,简称“参政”。语文资源共享,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