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座的成都范儿小范围专业化互动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99135.html

说到文化讲座,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大报告厅里的“大锅饭”式演讲,但在四川成都,文化讲座呈现出了“精准化服务”的特色——小范围、专业化、互动强、重参与的公益文化讲座,已成为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大趋势,听讲座也渐渐成为市民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精准定位,文化讲座形式多样

一位成功的歌手背后要付出多少努力?在4月22日成都市文化馆举办的“走近艺术”讲座中,《中国好歌曲》学员季秋洋畅谈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并与市民分享了音乐教育理念,引起了现场不少年轻观众的共鸣。市民王磊表示:“我也曾经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迷茫犹豫,听了今天的讲座,很受鼓舞。”

“走近艺术”系列讲座始于今年3月,是成都首个音乐艺术系列主题讲座。成都市文化馆馆长王健表示,讲座以边讲边演的方式进行,还会增加一些互动体验,比如给观众代表进行辅导等,很受年轻观众的欢迎。

在成都市文化馆锁定年轻群体的同时,成都图书馆将目标指向了国学爱好者。年,有“长衫先生”之称的学者李里做客成都图书馆,以《三字经》为题给读者解读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历史,受到观众热烈追捧。据了解,成都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已成为一个品牌,除了李里,流沙河、周啸天等本土文化名人也是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的常客。其中,每月一期的“流沙河讲座系列”从年开讲至今,已经坚持了近9年,培养了一大批固定粉丝。

据不完全统计,自年起,成都每年文化讲座不下场,各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系列讲座,类型、主题十分丰富,不少机构还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少儿课堂”,内容覆盖科学记忆法、中国传统文化讲习、机器人组装、少儿安全教育、手工制作、绘本故事等。

润物无声,主讲人和观众获益匪浅

“几年前想听讲座要碰运气,场次少,时间也不固定。”应届毕业生程雪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在成都读研3年期间,她已听过50多场文化讲座。如今丰富多样的讲座让她不得不选择性参加,因为时间关系,听完一场赶下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程雪的经历反映出成都文化讲座从偶尔到常态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讲座的质量。以精准化服务为特色的文化讲座不仅极大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让演讲者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在成都市石羊街道府城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一场“私人定制”的手机摄影讲座吸引了社区不少摄影爱好者。面对有一定基础的摄影爱好者,摄影家王晓龙开门见山讲起了手机摄影构图的诀窍。“我很乐意参与这样的公益文化讲座,观众都有一定的摄影基础,交流起来更加顺畅,讲座效果更好。”王晓龙直言,“开小灶”互动式讲座能把主讲人的意图顺利传达给观众并及时获得回馈。

在梅花奖得主陈巧茹与画家叶瑞琨的“画院论画”讲座中,戏曲与绘画碰撞,也使主讲人和观众获益匪浅:观众能在与主讲人的对话中体味文化,而主讲人可以在艺术的碰撞中寻找艺术灵感。陈巧茹坦言,希望将这样的跨界互动形式照搬到她自己的工作室讲座中。

人气火爆,创新推广模式

在成都,各大文化机构不仅对全年讲座进行统筹安排、精心选择主题,还会在每期讲座举办前通过各种新型宣传方式扩大影响,吸引观众。

4月底的一个早晨,西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李良胜打开手机上的“成都市文化馆”APP,顺利抢到一张“走近艺术月末音乐会”的门票,他非常开心地发送了一条信息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z/12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