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地浅谈两湖三地共同打造屈原文化

屈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中唯一一位被民间所纪念的历史名人。年在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上,来自屈原出身地——湖北省秭归县,来自屈原投江地——湖南省汩罗市与屈原求索地溆浦县的两湖三地代表,在溆水河畔屈原文化广场的桔颂亭下,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屈学专家一道,共同种植了一棵象征屈原坚贞高洁的红桔树,他们用来自秭归屈平河之水、汩罗江之水和溆水河之水共同浇灌了“深固南徙,更壹志兮”的红桔树。在种桔现场,三地领导签署了一份《共同打造屈原文化品牌的联合公告》。公告认为“三地领导及理论研究专家都认为,要真正了解屈原,促进三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必须共同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来形成南屈(原),北孔(子)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格局。”就如何打造“两湖三地”屈原文化共同圈来促进三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三地应打造成为“屈原文化”的研究基地

屈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两千多年来,人们从没间断过对它的研究,尤其是近代考古、民俗、宗教、方言、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更有效地带动了对“屈原文化”的研究。秭归、溆浦、汩罗是屈原三个重要的人生驿站,纵观屈原的一生,可以说是秭归屈平河之水,哺育了坚毅刚烈的屈原,是溆浦溆水河之水,成就了诗性文心的屈原,是汩罗江之水,演绎了悲壮涅槃的屈原。因此,三地有关屈原的传说遗迹、方言民俗、宗教信仰、地理物产中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屈原文化资源,它还需要广大屈学研究者共同努力去抢救、发掘、传承和发扬光大。尤其是两湖三地近年来所考古出土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物,很多可称得上是研究屈原和《楚辞》的“活化石”。同时还有不可小视的三地古风民俗、地理物产、方言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可能是揭示屈原和其《楚辞》之谜的珍贵资料。

汨罗屈原墓

以溆浦为例,战国楚黔中郡治和西汉武陵郡治的发现,78溆马M24秦国将领“少府墓”的发现,以及大量春秋战国墓的发现,无疑打破了把战国时期的溆浦称之为“不毛之地”的论点。加强对溆浦地方文化如:地方方言、考古发现、巫傩祭祀、地理物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近年来在湘西里耶所发现的“秦简”和洪江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他不仅可以为屈学研究者提供那个时期大量实物依据,也使得屈原和其《楚辞》中很多的千年不解之谜逐渐地浮出水面,使中国“屈原文化”研究更为科学化。这完全打破了周建忠先生在《当代楚辞研究纲论》中所指出的“楚辞的世界,博大精深……由于时代的隔阂,事实的幽昧,文句艰奥、词旨的婉曲,导致了疑义纷纭,久讼莫断。或囿于旧说,难脱藩篱;或游谈臆说,差无实据;或治丝愈紊,遂成死结”的《楚辞》研究格局。如果广大屈学研究者能走出这个格局,深入到屈原生活过的“两湖三地”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这不仅能解开《楚辞》中很多千古之谜,同时也将开创一个研究屈原和楚辞学的新领域。毛庆教授在年深圳大学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上指出:“地方屈原文化研究者的介入,为屈原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新的局面。”因此,在近代屈原与楚辞学的研究中,就必然会运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等跨科学的研究,来探讨屈原和楚辞中很多未解之谜。这方面,我们“两湖三地”就独占了这些学科的鳌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开创“两湖三地”的屈原文化共同圈

“两湖三地”是屈原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区,因此,他们有很多的共性,同时,也由于地理之差,各自又具备有自己的文化独特性。三地的共性,就是同有一个屈原和一个展示屈原的端午节平台。三地的独特性,是因为三地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营造出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地域文化。我们研究和开发“两湖三地”的屈原文化,是它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屈原文化”体系,这对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屈原和楚辞学的研究是大有作为的。

秭归,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两岸,是世界著名三峡工程所在地,也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和美人王昭君,早期革命家夏明翰和妇女领袖向警予(溆浦人)都是在汉口牺牲的。这里融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巴楚文化于一体。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风光和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的“端午节”风俗,构成了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屈原故里与屈原有关的十大端午节风俗以及打湘莲、划采莲船、踩高跷、扭秧歌、放瘟船、唱皮影戏等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这里更是屈学研究者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百癣夏塔热片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nhuaxingye.com/whhyjz/10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