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版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营养,提高文化味。”课标的这一阐述,说明了语文课程资源是需要引入乡土资源的。这既可以使语文课堂容纳山川海洋,也可以演绎风土人情;既使语文教学更接地气,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本土社会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乡土,即人们出生的故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对乡土有着深深的情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鲁迅的《故乡》到莫言的《红高梁》,无不渗透着作者浓浓的乡土情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然而,在语文课的习作教学中,提到子长的钟山石窟、高柏山,孩子们多数竟一脸茫然;品德课上,说起家乡的农作物,一些孩子竟满是自信地回答出“水稻”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切实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在工作坊任务的驱动下,去年暑假,我们开始探索本土文化教材的编写,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灵活融合,大胆创新,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的多个领域,同时也将研发本土文化的校本教材确定为自己工作坊的研究课题。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越是本,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陕西省子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原名瓦窑堡,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近期出现过10位子长将军,所以获得了将军县的美誉。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书籍,多处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一些相关人员之后,作为一名子长人,我内心是震撼的,是骄傲的;作为一名子长的老师,我的内心却又是复杂的,是愧疚的。于是,编写教材的想法,也由最初的一册拓展至六册,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从三年级开始开设校本课程。分别是三年级上下册——《印象子长》,四年级上下册——《行走子长》,五年级上下册——《人文子长》,每册分单元编排,各三个单元计12课,并在单元末设置交流平台。
《印象子长》两册,主要通过子长四季风光、名胜古迹、本土作物、传统节日、特色美食、古老传说、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从语文和生活的角度,让孩子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子长形成初步的印象,为了让孩子们更感兴趣,所有内容的呈现,我们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教材更有质感。
《行走子长》两册,则是在学生三年级初步形成印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子长的位置,建筑、产业,子长的娱乐活动,子长的手工艺,有趣的社会礼俗,淳朴的民俗与信仰,独特的地方文化,从而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在课程的渗透下传承下来。
全套教材内容努力由浅入深,基本涵盖了子长的自然、人文、经济等乡土资源,语言文字能力与学生接受能力,认知水平接轨。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三年的地方课程学习,逐渐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既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激发了对家乡未来发展的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